在雲南省大理縣蒼山之麓,洱海之濱,是崇聖寺現存三塔中最高的一座,原位於寺的前部,現寺已不存。崇聖寺三塔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尋塔的建造歷史,文獻中有幾種不同的記載。根據雲南當時的政治經濟情況以及佛教傳播到雲南的時間研究,以清代王崧《南昭野史·豐祐傳》所述建於唐開成元年(836)之說較為可靠。1979年維修時,在塔頂剎基內發現瞭大批佛像、寫經、法器、樂器、小塔、金銀器皿等文物。剎基內還發現瞭相當於西元10000年、1142年、1154年的銀牌,證明大理國時期曾對此塔進行大規模修繕。

  千尋塔平面呈正方形。在第一層高大的塔身以上,設置密簷16層,高69.13米。塔身內為空筒式。其結構形制同西安薦福寺塔極為相似,為典型的唐代密簷式方塔。塔下有兩重臺基,臺上塔身每面寬9.85米。塔簷做法是先從壁面出疊澀一層,上施菱角牙子一層,再出疊澀12~15層。塔簷之上疊砌出低矮平坐。整個塔的外形顯出優美的弧線形輪廓,為唐代密簷塔中的佳作。塔簷16層是中國古塔中罕見的例子(見彩圖)。

雲南大理崇聖寺千尋塔,唐代典型的密簷式方塔,約公元836年建 中國圖片社供稿

  千尋塔的建築形制和出土的文物,同唐代中原地區的建築與文物極為相近,反映瞭當時中國各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密切情況。

  千尋塔之西有兩座小塔,南北對峙,相距97.5米;與千尋塔相距70米,三塔鼎足而立。兩小塔均為八角形,是10層密簷式磚塔,高為42.19米,建造時代略晚,當為大理時期(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