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防除鼠類等有害齧齒動物的農藥。鼠害給人類造成巨大的損失,除吃掉糧食、毀壞物資外,還傳播許多疾病。人類同鼠害的鬥爭已有悠久歷史,使用殺鼠劑是一種比較方便有效的滅鼠方法。大多數殺鼠劑都具有胃毒作用,通常將其配成毒餌,引誘鼠類吞食而中毒死亡。

  古代已有採用含砷礦物或有毒植物滅鼠的文獻記載。現代化學工業發展後,開始瞭用化工產品為殺鼠劑的時代。20世紀初已使用磷化鋅滅鼠,其後陸續發現瞭一些無機物(如硫酸亞鉈)和有機物(如氟乙酸酸鈉和安妥)可用作殺鼠劑。這些早期的殺鼠劑都是急性殺鼠劑,鼠類一次吞食後,可在短時間內中毒死亡。其缺點是不夠安全,容易誤傷人畜和鼠類天敵。到40年代,比較安全的慢性殺鼠劑開始問世,這是殺鼠劑發展史上的重要進展。慢性殺鼠劑大多是抗凝血藥劑,能抑制鼠體內凝血酶原的合成,導致內部出血而死亡。使用此類藥劑需要多次吞食毒餌,才達到致死劑量,並在若幹天後,出現癥狀和死亡。由於其使用濃度低、選擇性也較好,故對人畜和鼠類天敵安全。

  50年代以來,抗凝血劑逐步取代瞭急性殺鼠劑,成為常規滅鼠藥物,但在鼠類傳播疾病流行,需要緊急防除鼠害,或農田、草原等鼠害嚴重,需要大面積防除的情況下,采用急性殺鼠劑還是很適宜的。70年代以來,殺鼠劑品種仍在繼續發展,效力較強而能防除耐藥性鼠群的第二代抗凝血劑已開始應用。在經濟發達國傢裡,殺鼠劑的應用已很普及,中國已生產和廣泛使用一些急性和慢性殺鼠劑(見表)。

殺鼠劑主要品種

  殺鼠劑的主要品種──慢性的抗凝血殺鼠劑中,主要的化學類型是具有4-羥基香豆素結構和1,3-茚滿二酮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