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的重要過程之一。指煤在隔絕空氣條件下加熱、分解,生成焦炭(或半焦)、煤焦油、粗苯、煤氣等產物的過程。按加熱終溫的不同,可分為三種:900~1100℃為高溫乾餾,即焦化;700~900℃為中溫乾餾;500~600℃為低溫乾餾(見煤低溫乾餾)。

  煤乾餾過程主要經歷如下變化:當煤料的溫度高於100℃時,煤中的水分蒸發出;溫度升高到200℃以上時,煤中結合水釋出;高達350℃以上時,粘結性煤開始軟化,並進一步形成粘稠的膠質質體(泥煤、褐煤等不發生此現象);至400~500℃大部分煤氣和焦油析出,稱一次熱分解產物;在450~550℃,熱分解繼續進行,殘留物逐漸變稠並固化形成半焦;高於550℃,半焦繼續分解,析出餘下的揮發物(主要成分是氫氣),半焦失重同時進行收縮,形成裂紋;溫度高於800℃,半焦體積縮小變硬形成多孔焦炭。當幹餾在室式幹餾爐內進行時,一次熱分解產物與赤熱焦炭及高溫爐壁相接觸,發生二次熱分解,形成二次熱分解產物(焦爐煤氣和其他煉焦化學產品)。

  煤幹餾產物的產率和組成取決於原料煤質、爐結構和加工條件(主要是溫度和時間)。隨著幹餾終溫的不同,煤幹餾產品也不同。低溫幹餾固體產物為結構疏松的黑色半焦,煤氣產率低,焦油產率高;高溫幹餾固體產物則為結構致密的銀灰色焦炭,煤氣產率高而焦油產率低。中溫幹餾產物的收率,則介於低溫幹餾和高溫幹餾之間。煤幹餾過程中生成的煤氣主要成分為氫氣和甲烷,可作為燃料或化工原料。高溫幹餾主要用於生產冶金焦炭,所得的焦油為芳烴、雜環化合物的混合物,是工業上獲得芳烴的重要來源;低溫幹餾煤焦油比高溫焦油含有較多烷烴,是人造石油重要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