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光導敏感材料在曝光時按影像發生電荷轉移而存留靜電潛影,經一定的幹法顯影、影像轉印和定影而得到影本的非銀感光材料。1938年,首先由美國人C.F.卡爾森等提出。1950年,施樂公司正式生產瞭這種複印材料和靜電影印機。

  常用的靜電複印材料有氧化鋅、硒、硫化鎘等無機光導體,以及聚乙烯哢唑(PVK)、三硝基芴酮(TNF)等有機光導體。靜電複印體系優點較多,其複印過程為:首先使敏感層均勻充電(圖a、b);

然後用原稿進行反射曝光,由於光照部位光導層電荷密度的差異而形成靜電潛影(圖c、d);經熱塑性的調色劑作覆蓋幹法顯影處理(圖e)。將白紙覆在敏感層上(圖f)再次充電使影像轉移到紙上(圖g),經瞬時加熱使調色劑固定在紙上而得到復印件(圖h)。

  靜電復印技術近年來得到瞭很大的發展,現代的靜電復印機具有很高的復印速率,可擴印和縮印,也可復制彩色原件。

  靜電復印材料除瞭用於復印技術以外,經發展也在縮微、射線照相和全息技術等方面獲得瞭應用。采用吡唑啉及其衍生物或酞菁類作敏感層的材料,也可用於計算機的終端顯示;采用如聚苯乙烯類聚合物所組成的熱塑性樹脂作敏感層,經調制的電子束掃描,在熱塑層上形成潛影,再通過加熱而獲得圖像的熱塑錄像材料,具有較高的解像力,可以實時記錄和顯示黑白或彩色畫像,以適應現代科學對於信息記錄和信息顯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