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織針把各種原料和品種的紗線構成線圈、再經串套連接成針織物的工藝過程。針織物質地鬆軟,有良好的抗皺性與透氣性,並有較大的延伸性與彈性,穿著舒適,能適合人體各部位的外形。針織產品除供服用和裝飾用外,還可用於工農業以及醫療衛生和國防等領域。針織分手工針織和機器針織兩類。手工針織使用棒針,歷史悠久,技藝精巧,花形靈活多變,在民間得到廣泛流傳和發展。1982年在中國江陵馬山戰國墓出土絲織品中有帶狀單面緯編兩色提花絲針織物,是至今已發現的最早手工針織品,距今約22200多年。根據這一文物可以推斷中國手工針織的起源還要更早一些(見彩圖)。機器針織始於1589年,英國人W.李從手工編織得到啟示而創制瞭第一臺手搖針織機。它有3500多個零件,鉤針排列成行,一次可以編織16隻線圈。中國第一傢汗衫針織廠在1896年創建於上海。中國第一傢織襪廠於1907年建立在廣州,生產各式長、短襪子。

戰國動物紋提花針織絳——迄今為止在中國出土的最早的針織物(湖北省江陵馬山出土 荊州博物館藏)

  根據不同的工藝特點,針織生產分緯編和經編兩大類。在緯編生產中原料經過絡紗以後便可把筒子紗直接上機生產。每根紗線沿緯向順序地墊放在緯編針織機的各隻織針上,以形成緯編織物。在經編生產中原料經過絡紗、整經,紗線平行排列卷繞成經軸,然後上機生產。紗線從經軸上退解下來,各根紗線沿縱向各自墊放在經編針織機的一隻或至多兩隻織針上,以形成經編織物。在某些針織機上也有把緯編和經編結合在一起的方法。這時在針織機上配置有兩組紗線,一組按經編方法墊紗,而另一組按緯編方法墊紗,織針把兩組紗線一起構成線圈,形成針織物。由同一根紗線形成的線圈在緯編針織物中沿著緯向配置,而在經編針織物中則沿著經向配置。

  成圈過程 紗線構成線圈,經過縱向串套和橫向連接便成為針織物。所以成圈是針織的基本工藝。成圈過程可按順序分解成下列幾個階段:退圈──把剛形成的線圈(稱舊線圈)從針鉤移至針桿;墊紗──把紗線喂到織針上;彎紗──把紗線彎曲成線圈的形狀;帶紗──把新墊上的紗線或剛彎成的線圈移至針鉤內;閉口──封閉織針針口;套圈──把舊線圈套到針口閉合的針鉤上;連圈──新紗線或新線圈與舊線圈在針鉤內外相遇;脫圈──舊線圈從針鉤上脫下套在新線圈上;成圈──使紗線形成一隻封閉的和規定大小的新線圈;牽拉──把新線圈拉離成圈區域。這隻新線圈在下一成圈周期中即成為舊線圈。成圈過程有針織法和編結法兩類。在針織法成圈過程中,成圈各階段按上述順序進行。在編結法成圈過程中,彎紗始於脫圈,並與成圈階段同時進行。在有的針織機上各隻織針依次順序完成成圈過程;也有一些針織機的成圈過程各隻織針整列地同時進行。

  針織生產 除可織制成各種坯佈,經裁剪、縫制而成各種針織品外,還可在機上直接編織成形產品,以制成全成形或部分成形產品。采用成形工藝可以節約原料,簡化或取消裁剪和縫紉工序,並能改善產品的服用性能。針織生產因工藝過程短,原料適應性強,翻改品種快,產品使用范圍廣,噪聲小,能源消耗少,而得到迅速發展。20世紀70年代以來,針織機的生產率大為提高,如圓型緯編針織機(舌針)每分鐘約可編織3000個線圈橫列,經編機的織幅大多為427厘米(168英寸),每分鐘最高可編織2000個線圈橫列,單針筒圓襪機的轉速最高可達每分鐘1000轉。利用電子技術控制針織機的工作,更提高瞭機器效率。在機器上安裝各種積極式給紗裝置,可以改善產品質量。在機器上附加一些機構可以編織各種組織結構和不同用途的針織物:如應用選針機構使織針按預先安排的程序投入工作,以編織提花針織物;應用梳毛機構把散纖維喂入織針,以編織長毛絨針織物;應用襯經襯緯裝置,以編織襯經襯緯針織物。針織機的品種繁多,已超過350種。隨著化學纖維新品種和後整理工藝的發展,提高瞭針織物挺刮、免燙和耐磨等特性。拉絨、磨絨、剪毛、軋花和褶襉等整理技術的應用,使針織品的品種更為擴大。

  針織技術已經擴展到其他紡織生產方面,如將針織成圈方法應用在織佈機中進行分段引緯,並把各段緯紗用線圈加以串套連接,以代替傳統的投梭運動,使織造速度提高,這就是織、編結合的織編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