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針排牽伸機構梳理、順直纖維,並製成纖維條的紡紗機器。針梳機的作用是改善纖維的松解平直狀態和纖維條結構的均勻程度,包括條幹均勻、重量均勻和混和均勻等方面。針梳機適宜加工長纖維,廣泛應用於精梳毛紡、絹紡、麻紡和化學纖維紡紗的制條和前紡工藝過程。針梳機在麻紡中也稱並條機,在絹紡中稱練條機。

  針梳機出現在19世紀末葉,最初為開式,針排擊落次數在每分鐘100次以下,在毛、麻紡紗中應用。20世紀初,交叉式針梳機由於分梳和控制纖維維條的性能優於開式針梳機而漸被廣泛采用,機械速度也成倍提高。40年代以後,針梳機發展很快,螺桿針梳機針排擊落次數已達到每分鐘2000餘次,前羅拉輸出速度達到每分鐘200米以上。普遍采用瞭自動落球或自動換筒、牽伸自調勻整、喂入與輸出斷頭自停、梳箱與羅拉自動清潔、吸塵和羅拉自動加壓卸壓等裝置,提高瞭勞動生產率,改善瞭勞動條件。50年代以後,相繼創制出用鏈條帶動針排的鏈式針梳機和用凸輪帶動針排的回轉頭針梳機,大大提高瞭針排運動速度和前羅拉速度,使產量提高、噪聲降低、梳箱結構簡化,適宜加工羊毛、化纖、麻類中較長的纖維。

  針梳機由喂入部分、牽伸部分和出條成形部分組成(圖1)。喂入部分根據喂入的卷裝形式,分為球狀喂給和條筒喂給;牽伸部分根據梳箱結構形式分單層工作針排和上下交叉工作針排兩種,分別稱為開式針梳和交叉式針梳;出條成形部分根據卷裝成形有圈條式、成球式和翼錠卷繞式三種。

  在交叉式針梳機上喂給機構將多根纖維條引出,送入牽伸機構,纖維條通過後羅拉進入梳箱,被梳箱上下兩層針排交叉插入,隨著針排的運行向前傳送至前羅拉,同時受到牽伸和分梳作用。從前羅拉輸出的纖維薄層,經集束、導條、卷繞成形等機構的作用,成為符合工藝要求的半制品。針梳機與梳理機、精梳機都對纖維進行梳理,區別在於:梳理機以分梳纖維塊、束使之成為單纖維或工藝纖維狀態為主要目的;精梳機以梳除纖維條中不符合工藝要求的短纖維和草雜、疵點為主要目的;而針梳機則以進一步改善纖維條中纖維的平行伸直和松解程度為主要目的。

  喂入部分 一般為平臺式喂入架。用條筒喂入時纖維條自條筒引出,經喂入導輥和導條桿後在平臺上平行排列送入後羅拉。球狀喂入時,球卷被放在平臺式喂入架下方的雙層或單層臥式退卷滾筒上,因與滾筒接觸摩擦而退卷引出纖維條。

  牽伸部分 由後羅拉、梳箱、前羅拉組成。梳箱是針梳機的主要部件。交叉式針梳機的梳箱分為上、下梳箱兩個部分,各包含工作螺桿、回程螺桿、導軌、以及前後擋板等主要機件。共有四層(圖2)。

  一般交叉式針梳機的梳箱內配有70~90塊針板,針板兩端分別插入左、右工作螺桿的導槽內。底面由導軌支承,隨著工作螺桿轉動,針板沿著導軌支承面移動。當針板進到工作螺桿的前端時,螺桿凸輪將它擊出工作螺桿導槽。針板由彈性擋板引導,落入另一層回程螺桿導槽內。回程螺桿的回轉方向與工作螺桿相反,推動針板返回到梳箱後部。當針板到達回程螺桿的終端時,又被回程螺桿凸輪擊出,而轉入工作螺桿導槽。這時,針板重又進入針梳工作區,如此周而復始地連續進行。針梳工作區中,上、下梳箱工作針尖相對而交叉排列,同步運行。當多根纖維條平行排列自後羅拉喂入到梳箱時,受到上下兩層工作針排交叉地刺入,並夾持向前羅拉移動。針排和前羅拉的線速度之比為 1:5~1:10。當到達前羅拉拑口的快速纖維從針排夾持的慢速纖維層中被牽引出來時,便產生牽伸和梳理作用。由於纖維層受到密集而分佈較均勻的梳針控制,快速纖維可以在針隙中通過,而慢速纖維因與刺入的針面多點接觸,增大瞭摩擦力而提早變速。

  前羅拉大多采用二下一上品字形結構。靠近梳箱的下羅拉直徑一般在25毫米以內,以縮小前羅拉拑口與針板之間的無控制區長度,有助於加強對短纖維的控制。用於加工粗長纖維的針梳機,前羅拉采用深溝槽式,下羅拉上套有3~4毫米厚的皮簾,形成富有彈性而握持力較強的羅拉拑口。前羅拉加壓多采用液壓式,代替重錘、彈簧等加壓機構。

  出條成形部分 把前羅拉輸出的纖維薄層,經集束導條機構並合成條子,再圈放於條筒內,或繞成球狀,或卷繞於筒管上,以便運輸和儲存。圈條式成形機構是圈條器,由圈條盤、條筒座盤等組成。圈條式成形可以保持纖維條松散狀態,卷繞張力較小,而卷裝容量較大,缺點是條筒占地面積較大。成球式卷繞機構由卷繞羅拉、成球加壓器、假拈器以及往復導條機構等組成。成球卷繞運動是回轉運動和沿卷裝軸向往復運動的合成,使纖維條以螺旋線形式層層相疊,卷繞成球。翼錠式卷繞機構由錠子、錠翼、錠盤、升降板和有邊筒管組成。錠翼回轉時,一方面給紗條加拈,一方面將紗條卷繞於筒管上,升降板帶著卷裝本身作全動程上下往復動作。(見彩圖)。

苧麻紡及精梳毛紡的成紗過程:針梳機將條子並合,針排牽伸改善條子結構

苧麻紡及精梳毛紡的成紗過程:粗紗在環錠細紗機上進一步加拈紡成細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