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幹法紡絲與濕法紡絲的特點結合起來的化學纖維紡絲方法,又稱幹噴-濕紡,簡稱幹濕紡。這是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新紡絲方法。紡絲原液從噴絲頭壓出後先經過一段空間(3~100毫米,一般應小於20~30毫米),然後進入凝固浴。空間的氣體可以是空氣或其他惰性氣體。採用幹-濕紡時,原液細流能在空氣中經受顯著的噴絲頭拉伸,拉伸區長度遠超過液流脹大區的長度。在這樣長距離內發生的液流軸向形變,速度梯度不大,實際上在脹大區沒有很大的形變。與此相反,濕紡時噴絲頭拉伸在很短的的距離內發生,速度梯度很大,液流脹大區發生劇烈的形變,在較小的噴絲頭拉伸下絲條就會發生斷裂。因此,采用幹濕紡時可提高噴頭拉伸倍數和紡紗速度。幹-濕紡的紡絲速度可達600~1200米/分,遠比濕紡為高,而且可以使用孔徑較大(φ=0.15~0.3毫米)的噴絲頭。而紡絲原液的濃度和粘度則可以象幹紡時那樣高,采用幹-濕紡還能較有效地控制纖維的結構形成過程。幹紡時,因受溶劑的揮發速度所限,液流的凝固速度往往很慢。幹-濕紡時,正在被拉伸中的液流(纖維)進入凝固浴,凝固速度和纖維結構可借調節凝固浴組成和溫度而在很寬的范圍內改變。幹-濕紡雖兼具幹紡和濕紡的優點,但液流容易沿噴絲頭表面慢流,這種現象與高聚物溶液的彈粘性、表面張力、噴絲孔幾何形狀和擠出液流的形變速度有關。幹-濕紡現已用在聚丙烯腈纖維、芳香族聚酰胺纖維、聚苯並咪唑纖維等生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