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就已出現。古代人把身邊能找到的各種材料做成粗陋的“衣服”,用以護身。人類最初的衣服是用獸皮製成的,包裹身體的最早“織物”用麻類纖維和草製成。在原始社會階段,人類開始有簡單的紡織生產,採集野生的紡織纖維,搓績編織以供服用。隨著農、牧業的發展,人工培育的紡織原料漸漸增多,制做服裝的工具由簡單到複雜不斷發展,服裝用料品種也日益增加。織物的原料、組織結構和生產方法決定瞭服裝形式。用粗糙堅硬的織物隻能制做結構簡單的服裝,有瞭更柔軟的細薄織物才才有可能制出復雜而有輪廓的服裝。最古老的服裝是腰帶,用以掛上武器等必需物件。裝在腰帶上的獸皮、樹葉以及編織物,就是早期的裙子。

  古代服裝一般可分為兩種基本類型:①塊料型:由一大塊不經縫制的衣料組成,包纏或披在身上,有時用腰帶捆住掛在身上。例如古埃及人、古羅馬人和古希臘人穿著的服裝。②縫制型:用織物或裘革裁切縫制成為小褂和最早的褲子。這種原始服式直到現在還留存在許多民族之中,如愛斯基摩人和中亞一些民族所穿的服裝。

  中國服裝歷史悠久,可追溯到遠古時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發掘出約 1.8萬年前的骨針。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有管狀骨針等物出土。可以推斷,這些骨針是當時縫制原始衣服用的。中國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樹葉或獸皮連在一起制成的圍裙。後來,每個朝代的服飾都有其特點,這和當時農、牧業及紡織生產水平密切相關。春秋戰國時期,男女衣著通用上衣和下裳相連的“深衣”式。大麻、苧麻和葛織物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大宗衣著用料。統治者和貴族大量使用絲織物。部分地區也用毛、羽和木棉纖維紡織織物。漢代,絲、麻纖維的紡績、織造和印染工藝技術已很發達,染織品有紗、綃、絹、錦、佈、帛等,服裝用料大大豐富。出土的西漢素紗禪衣僅重49克,可見當時已能用桑蠶絲制成輕薄透明的長衣。隋唐兩代,統治者還對服裝作出嚴格的等級規定,使服裝成為權力的一種標志。日常衣料廣泛使用麻佈,裙料一般采用絲綢。隨著中外交往增加,服式也互有影響,如團花的服飾是受波斯的影響;僧人則穿著印度式服裝“袈裟”。現今日本的和服仍保留著中國唐代的服裝風格。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寬衣大袖,外衣多為長袍。清代盛行馬褂、旗袍等滿族服式,體力勞動者則穿短襖長褲。近代,由於紡織工業的發展,可供制做服裝的織物品種和數量增加,促進瞭服裝生產。辛亥革命後,特別是五四運動後吸收西方服式特點的中山服、學生服等開始出現。1950年以後,中山服幾乎已成為全國普遍流行的服裝,袍褂幾近消失。隨著大量優質面料的出現,服裝款式也有發展。現代服裝設計已成為工藝美術的一個分支,而服裝生產已經實現工業化大批量生產。

  服裝的功能 服裝有保健和裝飾兩方面作用:①保健:服裝能保護人體,維持人體的熱平衡,以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服裝在穿著中要使人有舒適感,影響舒適的因素主要是用料中纖維性質、紗線規格、坯佈組織結構、厚度以及縫制技術等。②裝飾:表現在服裝的美觀性,滿足人們精神上美的享受。影響美觀性的主要因素是紡織品的質地、色彩、花紋圖案、坯佈組織、形態保持性、懸垂性、彈性、防皺性、服裝款式等。

  服裝分類和材料選擇 現代服裝復雜多樣,可按下面幾個方面分類:性別年齡特征、服裝序列中應用情況、人們活動的性質、季節、織物質地種類等。按人們活動性質可分為生活服裝、運動服裝、工作服裝、軍用服裝、戲劇服裝等。各種不同服裝品種對材料的選擇各有其特定的要求。

  生活服裝又分內衣、襯衣、浴衣、外衣和時裝等。

  ①內衣:是緊貼肌膚的衣服,一般選用富於吸濕性和良好貼身性的材料,如純棉和混紡針織物等。

  ②襯衣:是穿在內衣之外的衣服,也可當作外衣,要有穿著舒適、平挺抗皺、易洗快幹等特點。宜選用棉型或混紡化纖織物與化纖織物等,既有相當牢度,又有良好的服用性能。

  ③浴衣:浴後直接穿在身上,以吸收人體表面大量水分,宜選用柔軟而富有彈性並能吸濕的毛圈機織物和針織物。原料選用棉以及有吸濕性能的混紡織物。

  ④外衣:是穿在外面的各類服裝。外衣常反映穿著者的風度、身份和工作性質。外衣種類繁多,有禮服、日常服等,常隨國情民俗而異。

  ⑤時裝:具有明顯的時間性,往往每隔若幹年就會出現一種特有的服裝形式,形成一時的風尚。時裝制做和時裝織物的生產都有很強的時間性,從而要求設計和生產者有充分的預見性。時裝有時需要用新品種面料加工,對色彩、花形有較高的要求。

  運動服是從事某項運動專用的服裝,也包括旅遊服和輕便工作服等。運動服應最大限度地滿足具體運動項目的要求。這類服裝僅靠設計和裁剪的技巧是不夠的,必須靠材料來彌補其不足,應用有伸縮性的衣料。至於材料的保溫性、透氣性、吸濕性和堅牢度也應考慮能適應各種運動的環境與動作。一般選擇棉、毛、麻和化纖混紡或純紡的針織物,有的用彈性織物。旅遊服要求穿著輕便,不易起皺,活動方便。面料宜用堅牢、挺爽、厚實、色澤鮮艷的織物。常用的有:緯編織物和經編織物、花呢、仿毛織物等。登山服應能應付高山容易變化的氣象條件,有保護生命的作用。設計上考慮穿脫容易。材料應有保暖性、透氣性、耐洗、耐日曬、耐摩擦和牽拉。成衣輕盈、體積小、攜帶方便,還應經過防水防風整理,根據需要可增加輻射熱反射層。

  工作服是工作時所穿的各種服裝。有的作為專門的防護服,有的象征某項職業,便於識別。所用材料隨要求而定,除瞭有強度、耐磨性和一般服用性能外,還可能有某些特殊的要求,如防火、防油污等。

  軍服是國傢武裝人員穿著的各種衣服。軍服在質量、制做、顏色、款式和其他性能方面都有嚴格要求。一般應堅牢耐磨、舒適保暖。尚有特殊服裝,用在特定條件下工作,如防火、防水、防塵、防油、防輻射、防毒、電絕緣等。

  戲劇服裝較多地註意舞臺效果。選用材料很廣泛,根據節目內容和舞臺演出的特定需要,常應用各種彩色絲絨和金銀線進行刺繡加工,以增加色彩。

  服裝的結構 服裝的種類雖多,但組成材料結構可分為面料、裡料、襯料、填料、膽料五個部分。

  ①面料:體現服裝主體特征的材料,有機織物、針織物、無紡織佈、縫編織物等。這些面料以各自的造型特征、懸垂性、彈性決定服裝的性質(柔軟性、流動性、輪廓清晰性、剛性等)。機織物在外衣面料中仍占優勢,內衣、運動衣、童裝多用針織物。針織物在彈性、柔軟性、多孔性、抗皺性等方面優於機織物。現代服裝對面料的質量,特別是面料的外觀有新的要求。有些外觀效應是整個織物加工過程的結果,需要從纖維原料生產紗線開始;有些需要特殊織機或針織機,以及特種後整理加工才能生產。

  ②裡料:作為服裝夾裡,用以輔助面料的輪廓,又因裡料接觸內部衣服,故宜選用滑爽、耐磨、易洗滌、輕軟和不易褪色的織物。材料有羽紗、羽緞、綢等。

  ③襯料:襯墊在面料與裡料之間,增進穿著舒適性並保持服裝的形態,有服裝“骨骼”之稱。襯料需根據面料的種類和風格來設計選用。襯料有:熱熔襯、毛襯、麻襯、無紡織佈襯、化纖襯和縫編織物襯等,其中熱熔襯是最流行的襯裡材料。熱熔襯的粘合底佈是在棉佈或滌棉混紡佈上塗上一層用聚酯、聚酰胺或聚乙烯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粘合劑。

  ④填料:用以增加服裝厚實度的保暖材料。經常選用比較蓬松的纖維,如棉、羽絨、駱駝毛等。隨著化學纖維的發展,質輕保暖的中空纖維和腈綸纖維已有應用。

  ⑤膽料:填料的套件。松散狀的填料是靠膽料來賦予穩定的形態。膽料用織物常根據填料種類而定,一般要求緊密而柔軟,如棉佈等。

  服裝設計 是以服裝功能為前提的技藝設計。服裝設計要素包括:色彩、款式、質感等三個方面。服裝設計過程是對服裝進行藝術造型並用織物或其他材料加以表現的過程。服裝設計包括:①收集資料、構思,按產品要求(美學、技術與經濟方面)繪圖;②選定設計方案,研究服裝用料;③樣品制做;④審查樣衣(形式、衣料、加工工藝和裝飾輔料等方面);⑤制做工業性樣衣和制定技術文件(包括擴號紙樣、排料圖、定額用料、操作規程等)。

  服裝工業化生產 服裝工業化生產的工藝流程是:產品計劃→選定設計→樣品制做→工業化樣衣制做→紙樣擴號(尺寸放大與縮小)→裁剪→縫制→整燙→檢驗→成品。

  服裝生產的主要設備是工業縫紉機和裁剪與整理熨燙設備。工業縫紉機發展趨向是;高速、單機自動縫紉、單機專用縫紉和多工位自動縫紉。為提高設計和管理能力,服裝行業中已開始應用電子計算機。

  70年代以來,關於服裝功效的科學研究受到人們很大的重視。其內容是:①研究人體、服裝與環境氣候之間的關系;②研究服裝材料的服用性能;③對不同使用范圍作最佳服裝設計;④從健康、衛生和舒適方面改善服裝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