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消息或其特徵信號經採樣變換為數位代碼的技術。消息(信源信號)一般為連續變化的模擬量,若直接用這連續變化的信號進行調製、傳輸,則稱為模擬通信;若經編碼變為數位代碼後再調製、傳輸,則稱為數位通信。編碼技術廣泛應用於數位通信領域。

  信源編碼通常按信號性質或按信號處理域的不同來分類。按信號性質分,有語言信號編碼、圖像信號編碼、傳真信號編碼等;按信號處理域分,有波形編碼(或時域編碼)和參量編碼(或變換域編碼)兩大類。常見的脈碼調調制(PCM)和增量調制(DM或ΔM)等屬於波形編碼,各種類型的聲碼器屬於參量編碼。

  數字信號的特點是在有限時間段僅具有有限種代碼,而模擬信號或其特征信號在有限時間段上有無限種狀態。這樣,編碼首先應在時間和幅度上以有限的離散值來表征,繼而用數字代碼來表示這離散值。這就是實現編碼所需的三個環節,即采樣、量化和碼化(圖1)。

  采樣定理 若信號f(t)為連續時間函數,其最高頻率分量為fmax時,它可用時間間隔為Ts(Ts≤1/2fmax)的樣點序列來表示。在這樣點序列的頻譜中含有原f(t)信號分量,並可復原f(t)信號。如圖2所示,可用ɑbc、…離散值來表征f(t)信號。

  幅度量化 在給定信號幅度范圍內劃分若幹層,落入各層的瞬時信號分別用其對應的量化電平(圖2中采樣點a、b、c、d、e、f、g所對應的量化電平分別為5、7、8、6、5、5、6)表示,這時量化後的信號幅度具有有限個離散值。量化由於是以其近似值表征原幅度而帶來誤差,這誤差的均方值稱為量化噪聲,它是衡量編碼質量的重要指標。采樣、量化和數碼化如圖2。幅度量化用量化特性表示,它給出壓縮器(或擴張器)輸入電平和輸出電平之間的關系。量化特性有均勻量化和非均勻量化兩種,前者又稱為線性量化,後者又稱為非線性量化。均勻量化的分層間隔為等間隔,它適於幅度均勻分佈的信號(如多路載波信號);對各種非均勻分佈信號,可找到對應的最佳量化特性,其特點是在概率密度大的區域分層間隔小,反之分層間隔大。

  常用比特率和量化信噪比來說明信源編碼的技術規格。比特率是指編碼後信號每秒所用比特(bit)數。例如,電話信號采樣頻率取8千赫,每一樣值編8位二進碼,這時電話信號比特率為64千比特/秒。比特率反映傳輸時所需頻帶寬度。量化信噪比是用分貝表示的信號功率與量化噪聲功率化,它與信號電平有關。隨著數字信號處理技術和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編碼技術在壓縮比特率方面很受重視,較為普遍的措施是采用自適應量化和自適應預測技術。自適應量化是使量化器的分層電平隨信號短時能量而作自適應調整,使信號能在較大范圍內處於最佳量化狀態,從而獲得壓縮增益。預測是利用過去樣值對當前樣值作預測,常用的是線性預測(見線性預測編碼),其關系式可表示為

n=ɑ1xn-12xn-2+…+ɑmxn-m

ɑ i x n-i

式中卩n為當前樣值的預測值;xn-i為過去第 i時刻的樣值;ɑi為過去第i時刻的預測系數,其值由信號統計特性按一定準則來確定。若ɑi為常量,則這時的預測稱為固定預測;若ɑi隨信號短時統計特性作調整,則這時的預測稱為自適應預測。有瞭預測值之後,隻需要傳輸信號與預測之差值,這樣就可在接收端恢復原信號,從而可實現編碼比特率的壓縮。

  在電話信號編碼中,可采用基音預測技術進一步壓縮比特率;在圖像編碼中利用相鄰幀的相關性進行預測,稱為幀間預測技術。這些都是較為有效的預測方法。在高質量信號(如廣播節目、錄音信號)的傳輸、錄音和轉錄中,為獲得高保真度已采用高比特率編碼信號。這比用其他方法簡便有效。

  信源編碼技術隨著數字化技術的推廣應用已普遍用於通信、測量、計算機應用和自動化系統中。各種比特率的單片集成電路和混合集成電路已得到廣泛采用。

  

參考書目

 N. S. Jayant-Peter Noll, Digital Coding of Waveforms, Prentice Hall Inc.,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