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層與低電離層(白天為D層,夜間為E層下部)所構成的同心球殼空間,以類似於微波平行金屬板波導的機理,引導甚低頻(3~30千赫)和極低頻(0.3~3千赫)電波進行遠距離直至全球範圍的傳播。這種波導的特點是:①結構複雜,特別是作為上壁的低電離層中電離氣體的密度隨高度而變化,不存在明確的邊界面。同時,由於晝夜過渡效應和緯度效應,其高度具有明顯的甚至急劇的空間變化;在地磁場影響下,其電特性呈現各向異性。作為下壁的地表層具有幾何上和地質上的明顯變化(海、陸、山地、、平原和沙漠等);②變化復雜,由於受太陽輻射和宇宙射線等電離因素,以及有關日-地空間物理效應變化的影響,低電離層的電子密度隨晝夜和季節而變化,並以11年為周期而變化,還有隨機性變化等。因此,地-電離層波導傳播的理論求解和特性分析比一般金屬波導復雜得多。但是,對於甚低頻和極低頻電波,兩壁介質具有良好的反射特性,且大量擾動的尺度比波長小,因此對傳播特性影響不大。甚低頻和極低頻地-電離層波導傳播仍具有傳播距離遠和相位穩定兩個突出優點,可應用於遠距離通信、導航、頻率和時間標準的傳送。例如,美國於70年代建成的工作頻段為10~15千赫的奧米加導航系統,規模巨大,有8個發射臺,可覆蓋全球。蘇聯在此期間也建立瞭包括3個發射臺的類似系統。

  波導模理論 嚴格求解各向異性非均勻有損球殼波導問題是很困難的,需要采用一些簡化模型。在模理論中,將地表層與低電離層等效為具有特定表面阻抗的兩個反射壁,利用麥克斯韋方程和邊界條件,求得波導中的場為一系列傳播模之和。每個波導模都有特定的場結構,橫向為駐波,軸向為具有特定相速和衰減率的行波。當不考慮地磁場影響時,表面阻抗為一純量,傳播模可以區分為橫磁(TM)波模和橫電(TE)波模。垂直電或磁偶極子僅能相應地激勵TM或TE模,而水平電或磁偶極子則能同時激勵TE和TM兩種模。在甚低頻段,地表層電特性接近於導體的電特性,有利於垂直極化波傳播,故甚低頻發射臺一般采用垂直電天線。在這種情況下接收點電場的垂直分量為

式中E0為與理想導電球地面繞射傳播有關的場幅度;Fn為與收、發兩點天線高度增益和波導激勵有關的因子;k為自由空間的波數;ɑ為地球半徑;θ為角距離;αnβn分別為 n 階模的衰減率和相位常數。傳播常數tn

由模方程 A( t) B( t)=1求得。式中 A( t)、 B( t)為波導兩壁參數和艾裡函數表示的復雜函數,分別描述地面和電離層的反射特性。當考慮地磁場影響時,電離層呈現各向異性並產生波模耦合效應,波導中的場不可能再區分為純TM和純TE模。但由於地磁場對電離層反射特性的影響比基本參數(電子密度和碰撞頻率)所產生的影響小得多,波模特性仍然與不計地磁場影響時的相近。一部分以TM模為主而TE分量很弱,稱為準TM模;另一部分則相反,稱為準TE模。

  基模 類似於微波金屬波導和甚低頻地-電離層波導傳播,也有“截止”現象,不過後者存在無截止的TM0(即TEM)波模。甚低頻段的優勢模為準TM1,其截止頻率為2~4千赫,在f=8~30千赫時,TM1的衰減率最小,僅為(2~4)×10-3分貝/公裡。因為當n>1時,準TMn和準TEn的衰減率迅速增加,經過一定距離後隻有準TM1起主要作用,稱為基模。在截止頻率以下的極低頻傳播中,基模則變為TEM模。在基模占絕對優勢的區域,稱為單模區。單模傳播時相位隨距離的變化接近於線性,同時時間上的穩定性高,因是導航、定位應用的基礎。

  多模幹涉 在各階波導模中,衰減率隨模次增高而迅速增大。高階模的激勵因子比低階模的大,故在離發射臺很近的距離上。高階模可能占優勢,對較高頻率,甚至在數千公裡的距離上高階模還有一定的影響。由於各階模具有不同的相速和衰減率,總場幅度和相位隨距離的變化具有振蕩特性,稱為多模幹涉。在多模幹涉區的某些位置上,特別是當出現優勢模改變時,場強隨距離的變化出現很深的最小值點,而相位隨距離變化的斜率則急劇增加。多模幹涉效應一般夜間比白天強,向東比向西強,頻率高比頻率低更為嚴重。橫電波(主要是TE1)模比較特殊,在夜間向西傳播時,TE1模的衰減率比TM1模的還小,而在垂直電天線情況下,其激勵因子也小得多,但當頻率高於15千赫時,在5000~6000公裡以遠處TE1模仍可能超過TM1模而成為優勢模。

  晝夜過渡期 日出線與日落線切過傳播路徑的期間,稱為接收點的日出和日落過渡期。由於在傳播路徑上晝夜過渡區的波導特性發生急劇變化(尤以日出情況為甚),波的傳播將出現波模轉換並伴隨有附加損耗,可能使接收點發生模轉換幹涉,場強相位穩定性變差。

  幅度與相位的穩定性和異常變化 甚低頻和極低頻傳播特性隨時間的變化。主要包括:①由於大氣不均勻運動所引起的媒質特性的短期隨機變化;②致離源的變化所產生的較大區域電離層特性變化,引起傳播特性緩慢的隨機變化;③太陽活動和核爆炸等異常事件導致的異常變化。10千赫頻段單模區相位短期隨機起伏標準偏差的統計測量結果為

式中d為傳播距離(×103公裡);白天取常數K為1,夜間為2.4。在多模幹涉區和晝夜過渡期,相位穩定性要差得多。

  傳播相速預測修正 傳播相位的單值性、可預測性和穩定性,是導航應用的基本要求。在甚低頻單模(基模)傳播區,傳播相位與距離的線性關系意味著存在一個平均相速v′,導航接收機測定相延

或相延差Δ ,並由傳播測試研究得出相速預測值 v,即可求得距離 dv 或距離差Δ dvΔ 。傳播相速預測精度直接關系到導航定位的精度。基模相速與波導兩壁電參數有關,因而具有時空上的變化。由於不可能確切掌握實際路徑上的參數,理論計算結果僅有參考價值。工程上通常是合理地假定一個平均相速預測模型,通過某些簡單函數來研究一些有規律的時、空變化,統計大量相位測試數據而確定模型中的待定系數。在基模相速預測時,白天相對誤差為 ,夜間為 c為光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