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下幹熱巖體的熱量發電的地熱電站。幹熱巖地熱能屬於高位熱能,即溫度超過150~180℃的地熱能。距地表2000米以下的巖漿能使其周圍巖體的溫度達到攝氏幾百度,蘊藏著巨大熱能。高溫巖體發電的作法是:從地面將豎井鑽到巖體,形成一口註射井,並在適當部位加壓,使加壓點周圍產生寬幾毫米、長數百米的裂縫,向裂縫中註水後,水吸收巖體熱量可升溫至200~300℃,在裂縫的另一端打一口噴汽井,即生產井,熱水便會伴著蒸汽噴出,用於地熱發電裝置發電,其生產流程如圖所示。

  1985年5月28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3國研究機構在美國新墨西哥州打出世界上第一口高溫噴汽井。打高溫巖體發電的鉆井與打油井相似,但在技術上要求更高。這是因為:①打油井的鉆頭耐熱度不過200℃,而打高溫巖體發電井的鉆頭耐熱度需達350℃。②需要特殊的填充水泥。③需要準確地測定打在巖體裂縫端點的噴汽井位置。在實驗室,可以通過集音傳感器,獲得物體破碎時發出沖擊的強弱數據,準確地推算出裂縫的方向。但要把這種方法搬到鉆井現場,費用過於昂貴。現場常采用三軸傳感器記錄數據,輔之以地下爆破實驗加以修正。但這種方法對裂縫方位的測定很難做到十分精確。高溫巖體發電技術與現有的地下熱水發電技術相比,具有許多優越性,對多火山、高溫巖體資源豐富的地區更有意義。但在成本、效益和技術等方面還有不少問題有待解決。因幹熱巖的能量巨大,開發幹熱巖地熱能用於發電的前景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