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政策的調研、制訂、分析、篩選、實施和評價的全過程進行研究的方法,又稱政策科學。政策分析的核心問題是對備選政策的效果、本質及其產生原因進行分析。它是在運籌學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運籌學和系統分析側重於對系統進行定量分析,政策分析則側重於對問題的性質進行分析,從而發現新的政策方案和解決途徑。

  發展概況 政策分析起源於美國。1951年萊斯韋爾與勒恩納合作,在美國出版《政策策科學》一書,為政策分析奠定瞭基礎。因此萊斯韋爾成為政策分析的奠基人。《政策科學》一書出版後,並未引起應有的重視。直到60年代末,由於各種復雜的社會問題不斷出現,暴露出系統分析方法的局限性,政策分析才開始受到重視。1969年萊斯韋爾組織領導瞭世界上第一個政策科學研究小組。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國蘭德公司的J.德熱主編瞭一套政策科學叢書,有人稱之為政策科學三部曲,即《重新審查公共政策的制訂過程》(1968)、《政策科學探索》(1971)、《關於政策科學的設想》(1971)。70年代初美國社會學傢奎德主編的《政策科學》雜志正式創刊。政策科學的奠基人萊斯韋爾也發表新著《二十年之後》,對政策分析作瞭深入的探討。1980年美國社會學傢S.尼格爾主編的《政策研究手冊》一書正式出版,1983年尼格爾主編的《政策科學百科全書》正式出版,標志著政策分析這一學科已漸趨成熟。80年代以來美國蘭德公司正式培養政策分析博士研究生,社會上開始出現政策分析傢。1985年美國設立萊斯韋爾獎,授予對政策分析作出重要貢獻的學者。現在國際上已公開出版 5種政策分析方面的雜志,即《政策分析》、《政策科學》、《公共政策》、《公共利益》、《政策研究雜志》。

  學科特點 政策分析是由運籌學和系統分析逐步發展起來的。40年代初運籌學在解決雷達最優配置等戰術問題上起瞭很好的作用,並逐步從軍事領域擴大到經濟、能源、交通、安全等社會問題。但單純依靠運籌學中最優化技術來解決社會問題並不理想,因為它隻考慮本系統的優化,而沒有充分考慮對更大的系統的影響。50年代中期,導彈危機加速瞭涉及系統之間關系及非定量化問題的系統分析和系統工程的發展。成本效益分析等系統分析方法將運籌學中的最優化技術與經濟分析和邏輯推理結合起來。50~60年代出現瞭系統分析的熱潮。系統分析要求對備選方案結果進行預測,要求系統變量和系統模型有清晰的定量的表示,局部決策與總體決策目標一致,技術經濟分析標準一致,邏輯推理過程前後一致。但實際上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很難達到上述要求。因為政策制定是各種有利害關系的組織、團體、個人和制定者本身的相互溝通和協調的過程,而不是嚴密推理作出抉擇的結果。系統分析把最優抉擇作為分析過程的終點,政策分析則還要考慮政策制定與政策實施、篩選、評價等關系,涉及人類學和行為科學的一些觀點(如組織、文化、個人價值觀、社會心理等)以及類似於意識形態等問題。系統分析對備選方案的選擇準則是效益或效能指標,而政策方案的評價準則則要復雜得多。政策分析應用瞭系統分析的某些方法,但政策分析考慮問題的范圍要寬廣得多,定性分析涉及的面也要大得多。政策分析考慮得比較全面,容易符合社會的實際情況。

  理論基礎 政策分析的理論基礎涉及控制論、運籌學、系統分析、對策論、決策分析、行為科學、社會心理學、組織理論、權威理論、群體理論、結構功能理論、漸進理論和有限理性論等。其中漸進理論和有限理性論對政策分析起著重要作用。

  漸進理論是由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傢林德佈洛姆提出來的。他在《政策分析》等文章中指出政策程序是漸進的,政策在每一階段的變化也是漸進的,目的是為瞭減少沖突,保持政治系統的穩定性。有限理性論則來自美國諾貝爾獎金獲得者H.A.西蒙的觀點。從人的認識能力或信息處理能力有限出發,認為政策的制定和貫徹是不斷利用啟發信息加以逐步改進的過程。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調整目標,隻能尋求較滿意的政策。

  政策分析重視比較研究,通過對不同地區、不同國傢采取不同政策的結果分析,可尋找政策分析規律,提高政策分析的有效性和普遍性,提出新的比較方法和理論。

  分析步驟 政策分析的基本步驟是:①收集信息,確定應考慮的因素及其中無法控制、純由環境決定的因素。②用經濟學和社會學的理論和數據來分析要素間的關系。③建立目標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④建立模型,常用的政策模型有:理性模型,經濟合理模型,啟發式模型,程序決策模型,超理性模型,突變模型等。⑤對不同的政策方案進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