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與環境相協調的行為。一般是指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時系統能通過改變結構、參數或控制策略來保持一定的功能從而在新的環境下繼續發揮作用或生存下去的行為。adaptation(適應)一詞來源於拉丁文 adaptatus,原意是調整、改變。在生命科學中廣泛應用適應的概念。在遺傳學和進化論中適應是指人類或生物種群通過遺傳和變異來與新的環境條件相協調。在生理學中適應是指生命有機體在環境變化時生理的變化。在心理學中是指生命有機體由於感受器受到刺激物的持續作用而使分析器的感感受性發生變化。40年代以後由於出現控制論、系統工程和行為科學等交叉學科,適應的概念被推廣到工程技術和經濟管理的領域。50年代開始出現適應控制系統。

  一個系統能否達到充分而持久的適應,決定於該系統能否保持內部平衡和有效功能。如果系統不能適應外界的變化條件,則系統功能就會退化,運行發生故障,最終導致系統解體。適應有五種基本類型:①生物適應。如生物群體通過遺傳和變異來適應新的環境條件,生物個體的水土適應等。②生理適應。如生命有機體對冷熱的適應,對高山條件的適應等。③心理適應。如視覺分析器的明適應和暗適應,在噪聲作用下聽覺鈍化等。④社會適應。如學會新工作,加入新集體,企業適應市場變化等。⑤功能適應。如系統的功能隨著外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決策者根據新的條件作出新的決策等。其中心理適應和社會適應與人的意志、思維、知識、動機和觀念等因素有關。

  在人機系統、適應控制系統和組織管理系統中都存在適應問題。在人機系統中存在著人與機器互相適應的問題。一方面要利用人的適應能力來充分發揮機器的潛力,另一方面在設計機器時又要充分考慮人的特點和能力極限,給人創造一個合適的工作環境,使人能迅速適應機器的操作。適應控制系統主要用在環境條件多變或不確定的情況下。按照適應的方法可以分為三種類型:①在外界條件影響下系統內部特性(參數)發生變化,這樣的系統稱為自校正系統,又稱變參數系統。②在外界條件影響下各元件之間的耦合關系發生變化,這樣的系統稱為自組織系統,又稱變結構系統。③在外界條件影響下內部組織和特性自動定型,這樣的系統稱為自學習系統。至於組織管理系統則涉及功能適應、心理適應和社會適應等多方面的適應問題。系統的適應性已成為設計新系統和改造原系統的一個重要指標。

  在物質世界中一般系統都是開放系統,即系統與環境有物質、能量或信息的聯系和交換。系統要適應環境的變化,必須從環境中取得足夠的信息量。系統根據這些信息來調整自己的行為。為瞭使系統對變化的環境條件作出有效的動作,必須把動作後果的信息作為繼續動作所需信息的組成部分再輸入系統。這種以系統的實際行為而不是以預期行為作為依據的控制方式就是反饋。由此可見,適應常與反饋有關。一般系統都必須通過信息反饋才能有效地適應環境的變化。某些生命有機體和復雜系統具有記憶能力,可在積累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改變行為策略,來適應環境的變化。這就是說可以通過學習的方式來適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