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鋼鐵工業。中國發展鋼鐵工業的自然資源比較豐富,80年代初已探明的鐵礦石儲量達400多億噸,煤炭儲量6000多億噸。鋼鐵冶煉所需的其他各種金屬元素也很豐富,其中鎢、鉬、釩、鈦、鎳、鉭、鈮、稀土等資源尤甚。這種資源上的優勢在過去並未得到充分的發揮。據從1896年到1948年的半個多世紀的統計,全中國累計的鋼產量隻有760萬噸(包括機械廠的鋼產量在內)。其中達到最高年產量的1943年,也隻有92.3萬噸,而且絕大部分產量還分佈在在日本侵占的東北地區。

  發展概況 由於受到戰爭的影響,1949年全國鋼產量隻有15.8萬噸,居世界第26位。但隻經過短短三年的恢復時期,1952年鋼產量就達到135萬噸,超過歷史最高水平。在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指引下,中國的鋼鐵工業從1953年起開始瞭大規模的基本建設。50年代首先集中力量改建、擴建瞭鞍山鋼鐵公司,並著手新建瞭齊齊哈爾特殊鋼廠、武漢鋼鐵公司、包頭鋼鐵公司;1958年起又建設瞭一大批地方中、小型鋼鐵企業,以及成都無縫鋼管廠、酒泉鋼鐵公司等。60年代著重建設瞭四川的攀枝花鋼鐵公司、長城鋼廠,以及青海的西寧鋼廠、陜西的陜西鋼廠等內地企業,並新建瞭馬鞍山鋼鐵公司的車輪輪箍廠,改建瞭太原鋼鐵公司。70年代建成瞭武漢鋼鐵公司的1700毫米帶鋼熱連軋機組、帶鋼冷連軋機組和冷軋矽鋼片廠等工程,還建設瞭本溪鋼鐵公司1700毫米帶鋼熱連軋機組和舞陽的厚鋼板廠。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興建具有最新裝備的上海寶山鋼鐵總廠,第一期工程規模為年產鋼300萬噸,預定一號高爐於1985年內竣工投產。30餘年來,上海、北京、天津、唐山、馬鞍山、酒泉、重慶、湘潭、撫順、大連、大冶、水城等重點鋼鐵基地和鋼鐵企業,也都有瞭相當大的發展。

  1950~1983年國傢給鋼鐵工業的基本建設投資約占全國總投資的8%弱。經過30多年生產和建設的發展,中國鋼鐵工業已經形成瞭一個具有年產鋼4000多萬噸綜合生產能力的比較完整的體系,鋼產量躍居世界第四位。1949年,全國沒收官僚資本的鐵礦山和鋼鐵生產企業隻有約30傢;1983年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的鋼鐵廠礦已發展到1200傢左右。其中:年產鋼100萬噸以上的大型企業有13個,它們的鋼產量約占全國的鋼產量的65%;重點特殊鋼廠有大冶、齊齊哈爾、大連、撫順、重慶、上鋼五廠等十餘個;絕大多數省、自治區都還有本地區的骨幹鋼鐵廠,其中浙江的杭州鋼鐵廠,江西的江西鋼廠,湖南的漣源鋼鐵廠,河南的安陽鋼鐵廠,河北的邯鄲鋼鐵總廠,雲南的昆明鋼鐵公司,江蘇的南京鋼鐵廠,山東的青島鋼廠等8個廠鋼的年產量各在20~25萬噸之間,遠在西北邊陲的新疆八一鋼鐵總廠也年產鋼、生鐵和鋼材各十多萬噸。

  產量 鋼的發展速度快,1952年全國鋼產量為135萬噸,1983年達到4002萬噸,增長瞭28.6倍,平均每年的遞增速度為11.6%。1949~1983年,中國累計產鋼5.47億噸,生鐵5.75億噸,鋼材3.87億噸。歷年的鋼鐵產量見表。

1949~1983年中國歷年鋼、鐵、成品鋼材的產量統計

  產地分佈 鋼鐵工業的地區分佈發生瞭可喜變化。舊中國的鋼鐵工業由於被日本帝國主義壟斷,主要集中在東北一隅,如1943年東北的鋼產量就占全國鋼產量的94.5%,分佈極不合理。到1952年,沿海各省、市、自治區(未計臺灣省)鋼產量占全國的比重高達85.8%,東北地區鋼產量占全國的比重達70%。但經過30多年建設,佈局已經發生瞭可喜的變化。1983年,沿海各省、市、自治區鋼產量占全國的比重已降到57.3%,東北地區鋼產量占全國的比重也降到瞭25.5%。與此同時,內地的鋼產量已由1952年的19.3萬噸上升到1983年的1710萬噸,平均每年遞增15.6%,其中西南、西北地區的鋼產量達到500萬噸,占全國的比重已由1952年的3.8%上升到12.5%。1983年,鋼鐵系統除有100多個重點企業外,還有1000多個中、小企業遍佈全國各地。

  產品品種 鋼鐵產品的品種增多,鋼和鋼材的結構有瞭改善。建國初期,隻能煉100多個鋼種和軋制400多個規格的鋼材;80年代初已能冶煉包括各類碳素鋼、合金鋼、高溫合金、精密合金等在內的1000多個鋼種,並能軋制20000多個規格的鋼材。多年來,針對中國資源特點,初步建立起本國自己的合金鋼系列。1983年合金鋼的比重達到7%,低合金鋼比重達到11.5%。從1952~1983年,轉爐鋼占鋼的總產量的比重由7.7%擴大到50%左右;電爐鋼比重由10.5%擴大到20%;鋼材中的板(帶)材、管材的比重由12.3%上升到36.1%。但由於鋼材在品種和數量上滿足不瞭國內需要,1950~1982年累計,共進口鋼材7696萬噸,出口鋼材928萬噸,凈進口鋼材6768萬噸。

  產品質量 鋼鐵產品的質量,尤其是1979年以來有瞭很大的提高。1983年,已有許多項鋼鐵產品按國際和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並采取瞭嚴格的質量保證措施。1979~1983年,獲得國傢金質獎的鋼鐵系統的產品有17個,獲銀質獎的有49個。1983年,重點企業生產的鋼材中優質產品占其鋼材總產量的比例,已達36%,比1980年的6%提高瞭30%。由於在品種質量上的發展,中國鋼鐵工業不僅可為農業、輕工業、重工業、交通運輸業、建築業等提供大量鋼材,而且國防工業和尖端科學所需的金屬材料基本上可以立足於國內。

  技術水平 鋼鐵工業的技術裝備和技術水平,也有瞭很大的發展。鞍山鋼鐵公司已建成2580立方米高爐;上海寶山鋼鐵總廠的4063立方米高爐也將建成投產;首都鋼鐵公司的二號、三號高爐采用瞭無料鐘爐頂等30多項新技術,它的高爐噴吹煤粉和頂燃式熱風爐等技術訣竅已經出口。在煉鋼方面,最大的氧氣頂吹轉爐達150噸,最大的平爐為500噸。上海寶山鋼鐵總廠一期工程建設瞭300噸的大型氧氣頂吹轉爐;特殊鋼廠有爐外精煉等設施。在軋鋼方面,武漢鋼鐵公司引進瞭70年代水平的高度自動化的1700毫米帶鋼冷、熱連軋機組和矽鋼軋機,本溪鋼鐵公司安裝瞭由中國自己設計、制造的1700毫米帶鋼熱連軋機組。更重要的是在生產建設中培養和造就瞭一支300萬人的職工隊伍,其中僅工程師、經濟師以上的專業幹部達8.3萬人,大專學校畢業的管理幹部和技術幹部14萬人。僅1978~1983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500餘項,其中有50多項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的科技成果獲得瞭國傢的發明獎。用普通高爐冶煉攀枝花高鈦型釩鈦磁鐵礦,就是國內外煉鐵技術上的一大創舉。

  管理機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於1949年11月1日設置瞭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管理包括鋼鐵工業在內的全國重工業,第一任重工業部部長由陳雲擔任。1956年5月12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撤銷重工業部,分別成立冶金工業部、化學工業部和建築材料工業部,由冶金工業部主管鋼鐵工業和有色金屬工業,王鶴壽任第一任冶金工業部部長。

  發展方針 鋼鐵工業在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以及”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指引下,總結瞭過去的經驗教訓,進入瞭一個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新階段。1983年比1978年:鋼鐵工業的利潤、稅金從50億元增加到94.3億元,增長88.6%;全國噸鋼綜合能耗已從2.52噸標準煤降到1.85噸;鋼鐵工業的資金利潤率(按固定資產凈值計算),已從9.3%提高到15.5%;定額流動資金周轉期,從137天縮短到96天。更重要的是,這一時期出現瞭以首都鋼鐵公司(大型聯合企業),上海第五鋼鐵廠(特殊鋼廠),杭州鋼鐵廠(地方中型鋼廠)為代表的一大批企業素質和經濟效益都好的先進企業。(見彩圖)

中國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鞍山鋼鐵公司的煉鐵廠一角

中國興建中的鋼鐵基地——上海寶山鋼鐵總廠的煉鐵廠夜景

中國以生產優質生鐵著稱的本溪鋼鐵公司

中國內地鋼鐵基地之一——攀枝花鋼鐵公司全景

中國特殊鋼生產基地之一——撫順鋼廠的電弧爐

中國鐵合金生產基地之一——吉林鐵合金廠的封閉電爐

中國生產鋼鐵品種最多的鋼鐵基地——上海市鋼鐵企業的軋鋼機

中國冶金設備生產基地之一——第一重型機器廠的真空澆鑄場景

  

參考書目

 《中國經濟年鑒》(1981、1982、1983),經濟管理雜志社,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