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關於煮鹽冶鐵和鑄錢等經濟政策的重要著作,反映瞭西漢中期某些冶鐵的技術、經濟狀況。全書共60篇,前41篇追溯西元前81年朝廷討論鹽鐵官營政策的言論,後19篇是餘論和著者的後序。著者桓寬是河南汝南人,漢宣帝的侍從官,後任廬江太守丞。

  漢武帝劉徹為瞭籌集抗擊匈奴侵擾的經費和防止諸侯王的分裂活動,於西元前119年實行鹽鐵官營等政策。劉徹死後,朝廷召開會議,就這一政策展開辯論。會上“禦史大夫”代表堅持官營政策的觀點,認為實行這這一政策後增加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充實邊防費用,有利於實行“建鐵官以贍農用”的方針,同時,官營後資金充足,設備齊全,官吏管理得法,工匠由國傢供給衣食,操作細致,鋼鐵質量良好,鐵器使用方便,既滿足百姓對鋼鐵的需要,又穩定鋼鐵價格。“賢良、文學”反對官營政策,認為實行這一政策後中央政府與地方當局爭利,官吏經營不善,冶鐵費用高,產品質量低,鐵器不合用,官商經營,購買不便。會議爭論結果,對官營政策作瞭修改,一度取消瞭函谷關以西(“關內”)地區的鐵官。

  《鹽鐵論》記載鹽鐵會議上關於義和利(精神和物質關系)、官營和民營(政權和經濟關系)、本和末(農業和工商業關系)、貧和富(生產和消費關系)的原則爭論,深刻反映封建經濟的內部矛盾、其影響久遠,是研究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的重要資料,並為後世處理復雜的經濟問題,提供瞭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