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質運移引起巖石圈內或整個地球結構的變化,並形成各類大區域地質構造形態和變形的作用。它是地表變化和巖石圈內地質體的大尺度變形方式和過程及其時空分佈規律產生的原因。構造運動及其所引起的地質演化是構造學或大地構造學(見構造地質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一方面它與構造假說直接相關,對不同的構造成因的認識,有著不同的構造假說或學說,如收縮說,膨脹說,大陸漂移說,波動說,地槽地臺學說和板塊構造學等;另一方面又與比較具體的構造形態相聯繫,如褶皺運動,斷裂運動,地裂運動((見裂谷),造山運動、造陸運動等。構造運動曾稱地殼運動。

  產生 構造運動首先是地球內部物質運移的內因引發的內生構造運動,但也有地球外部原因引起的外生構造運動,如直接的天外事件(隕星撞擊、月地引力固體潮等),但這些外因也必須通過地球本身的作用,才能形成一定規律性的構造現象。構造運動主要概括瞭內生的構造作用。地球的重力促使地球內部按物質比重以及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形成完好的圈層結構。這種圈層形成過程已使地球在地質史中釋放出瞭大量的重力能。現今地球的構造運動的產生,則主要因地球內部的放射熱能積累導致地幔物質的熱對流(見地幔對流說)。從現代板塊構造模式的運動速率的測定可以推知,板塊運動速率比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速率要小,故地球內部物質的重新分配、巖漿源的生成和巖漿的侵位等都受構造運動及構造單元性質的控制。

  研究方法 構造運動早期的研究方法以較具體的形態構造分析為主,後來發展成為與巖石建造相結合的地質歷史分析法,它至今仍是構造運動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力學和地球物理分析法主要是探討變形機制、對地球深部物理性質的測定和模擬計算,以及用古地磁測量地質史中的地質體空間位置和相對關系,是一種新興而有效的方法。這兩種方法相輔相成,如板塊構造運動是在地球物理學和力學機制上建立瞭理論模式,但板塊運移的細節、大陸碰撞過程等還必須由地質歷史分析法來論證。

  分類原則 構造運動的認識觀點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其構造運動分類也不同,甚至相互矛盾。構造運動在不同構造屬性的構造區的表現是不同的,但二者又常互為因果。這是比較構造的原則和基礎。根據收縮說及由此產生的地槽地臺學說,構造運動就是描述與重力作用方向有關的作用方式、規模及所形成的構造類型,如振蕩運動、波浪運動(見波浪狀鑲嵌構造說),地殼波動等構造運動類型,著重反映垂向上的運動表現,並認為地表各構造單元無明顯的水平運動,因此,常被稱為垂直論或固定論。大陸漂移說及板塊構造學說,則是闡述地球表層的地殼或巖石圈大規模的水平運動特征,因而常被稱為水平論或活動論。應該指出,對水平論或垂直論的理解都不能絕對化,實質上,二者隻強調瞭運動的主要方向,並非忽視其他次要的運動方向。

  構造運動在時空的表現規律,在板塊構造學說出現之前,主導的認識是構造運動具有全球同時性,因而也就具有可對比性(見構造旋回)。板塊構造學說興起以來,由於認識到巖石圈板塊是以大致均勻的速率不間斷的運動的,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否定瞭構造幕和構造旋回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