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原產拉丁美洲。1492年哥倫佈發現新大陸後,把玉米帶到西班牙,以後又由西班牙傳遍全世界。玉米傳入中國大約在16世紀中葉以前,可能通過幾條途徑傳入。

  中國關於玉米的記載,最初見於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鞏縣志》;首先作出詳細敘述的則是成書於嘉靖三十九年(1560)的《平涼府志》:“番麥,一曰西天麥,苗葉如薥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實,實如塔,如桐子大,生節間,花垂紅絨在塔末,長五、六寸,三月種,八月收。”據描述述的形態可知番麥就是玉米。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也有“玉蜀黍種出西土,種者亦罕”的記載,說明當時玉米栽培還不普遍。

  玉米傳入中國後,就由華南、西南、西北向國內各地傳播。因為是新引入的作物,每在一地推廣,當地便給它取一名稱,因而玉米的異稱甚多。除稱番麥、西天麥、玉蜀黍外,還有包谷、六谷、腰蘆等名稱。據18世紀初纂修的《盛京通志》記載,當時遼沈平原也已有種植。剛引進栽培時,除山區外一般都用作副食品。由於玉米的適應性較強,易於栽培管理,且春玉米的成熟期早於其他春播作物,未全成熟前又可煮食,有利於解決糧食青黃不接的問題,因而很快成為山區農民的主糧。18世紀中葉以後,人口大量增加,入山墾種的人日益增多,玉米在山區栽培隨著有很大發展。19世紀以後,由於商品經濟發展,經濟作物栽培面積不斷擴大,加以全國人口大幅度增殖,北方地區又限於水源,糧食生產漸難滿足需要,玉米栽培發展到平原地區。到20世紀30年代,玉米在全國作物栽培總面積中已占9.6%,在糧食作物中產量僅次於稻、麥、粟居於第4位;50年代起,玉米栽培有更大發展,播種面積遠遠超過瞭粟而躍居第3位。

  在栽培技術方面,清代《三農紀》中說玉米“宜植山土”,並介紹點播、除草、間苗等經驗。《洵陽縣志》中說山區種玉米,“既種惟需雨以俟其長,別無壅培”,反映瞭當時栽培玉米不施肥料和粗放的管理措施。直到18世紀後期以至19世紀末,隨著玉米栽培面積的繼續擴大,栽種技術才逐漸向精耕細作的方向發展。在清代《救荒簡易書》中,已講到分別不同土宜施用不同糞肥、不同作物的宜忌和茬口等。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各地農民還分別選育瞭不少適應各地區栽植的地方品種,僅據陜西《紫陽縣志》所記,19世紀中葉,該縣常種的玉米就有“象牙白”、“野雞啄”等多種。在東南各省丘陵、山區,玉米逐漸分化為春播、夏播和秋播3種類型。此外,在田間管理、防治蟲害等各方面也有進步。到20世紀,隨著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玉米栽培又進入瞭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