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苗或直播造林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和耕翻土壤的技術措施。有時也把造林整地僅理解為耕翻土壤,而不包括清除植被的內容。

  作用 造林整地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幼苗生長的立地條件,從而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進幼林生長;同時也可使造林施工容易進行。整地對改善立地條件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可以影響地表的光照強度和受光時間,因而也影響到熱量狀況;清除植被和翻耕土壤可使雨雪直接落到地表,覆蓋在地表的莖稈可以抑抑制水分蒸發,並消除植物本身的蒸騰;小地形的變化有時可以蓄水,有時又可排水壤的物理性質(土壤容重減少,孔隙度加大),從而在幹旱條件下起到蓄水保墑作用,而在過濕條件下又能夠排除過多的水分;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土壤肥力,如在山地薄層土壤上局部加厚土層可減少土壤中石礫的含量等。此外,在山區,造林整地也是簡易的水土保持措施。

  整地方法 按作業內容分為植被清理和土地翻墾兩部分。

  植被清理 翻墾土壤前清除造林地上灌木、雜草、雜木的一道工序。清理的方法有割除、堆積、火燒、化學藥劑處理、粉碎撒佈、綜合利用等。中國各地多以割除和火燒清理為主。近年來一些國傢用化學藥物清除植被的方法發展很快。常用的化學藥劑有氯酸鈉、亞砷酸鈉、五氯酚鈉,以及利谷隆、敵草隆等,效果好、成本低;可以從空中或地面噴灑水溶液、油溶液或拌施粉劑,也可以噴灑、塗抹植物莖、葉或開溝註入伐樁。

  土壤翻墾 整地的主要工作內容。分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兩種方式。全面整地是對造林地的土壤普遍進行耕翻。這種方法對立地條件的改善作用大,能徹底消滅灌木、雜草,便於機械化作業和實行林農間作;但花工多,投資大,且很多地方常受地形限制,主要應用於平原地區無風蝕的荒地、沙地。

  局部整地的方法很多,主要有:①帶狀整地。整地面與地面基本持平(圖a)。整地帶之間的原有植被和土壤保留不動。適用於平原有風蝕的荒地和半固定沙地以及平整的緩坡。整地帶的寬度可為0.5~3米,保留帶的寬度可略寬或略窄。②水平階整地。階面水平或稍向內傾斜。階寬因地而異,石質及土石山可為0.5~0.6米,黃土地區可為1.5米,階長不限(圖b)。這種方法可以蓄水保墑,比較靈活,適用於土層較厚的緩坡。③水平溝整地。特點是橫斷面呈梯形或矩形,整地面低於原土面(圖 c)。溝上口寬約0.5~1米,溝底寬0.3米,溝深0.4~0.6米。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能蓄水攔泥,缺點是整地費工,多用於黃土高原需控制水土流失的地方。④反坡梯田。地面向內傾斜成反坡,內側蓄水,外側栽樹(圖d)。田面寬約1~3米,反坡坡度3°~15°。能蓄水、保墑、保土,但工程量大,較費工,適用於黃土高原等坡面平坦完整的地方。此外還有一種撩壕整地(圖e)是中國南方山地栽培杉木過程中創造的一種整地方法。幹旱貧瘠的丘陵地區尤為適宜。⑤穴狀整地。一般為直徑0.3~0.5米的圓形穴(圖f)。這種整地方法靈活性大,整地省工。⑥塊狀整地。形狀呈方形,邊長0.3~0.5米,乃至1米不等(圖g),較小規格的適用於山地及地形破碎地方。⑦魚鱗坑。為近似半月形的坑穴(圖h)。坑的長徑1.0~1.5米,短徑0.5~1.0米。蓄水保土力強,使用機動靈活,適用於水土流失嚴重的山地和黃土地區。⑧高臺整地。是將地面整成正方形、矩形或圓形的高臺(圖i),利於排除土壤中過多的水分。適用於過濕的采伐跡地、草甸、沼澤地以及鹽堿地等。

\n

\n

各種整地(土壤墾翻方法)

  無論采用何種整地方式,都要根據造林地區的氣候特點、土壤狀況以及苗木根系長度合理地確定整地深度。一般深度為30~35厘米;營造豐產林時可為50~60厘米,甚至1米以上。進行時除用手工機具外,還可應用各種農業機械,如割灌機、挖坑機、推土機等。

  整地時間 整地若與栽植或直播同時進行,對立地條件的改善作用較小,多用於條件較好的造林地。在栽植或直播以前幾個月甚至一個生長季進行整地,可使造林地的土壤水分狀況更好地得到改善,植物殘體更充分地分解,有利於造林苗木的成活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