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土壤鹽鹼對作物危害而採取的綜合農業措施。鹽鹼地含有過量的水溶性鹽類妨礙作物生長,通常發生於氣候乾旱、蒸發量大、地下水位高且礦化度大、排水不暢的乾旱、半乾旱地區和受海潮侵漬的沿海地區,中國西北、華北和東北內陸以及東部沿海地區均有分佈(見鹽土、堿土)。採取適當措施在鹽鹼地上栽培作物,對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發展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

  鹽鹼對作物的為害 不同種類的鹽鹼對作物的的為害程度各不相同,一般是碳酸鹽的為害大於氯化物,氯化物的為害大於硫酸鹽。為害作用主要在於:①土壤溶液中鹽堿濃度高,作物根系吸水困難,甚至出現反滲透現象,造成生理幹旱。②作物過多吸收某些鹽類離子後,引起中毒或生理功能失調。如碳酸鈉離子濃度達到0.005%,碳酸氫鈉和氯化鈉離子濃度達到0.05%,硫酸鈉離子濃度達到0.5%時,就可能毒害作物。③土壤內代換性鈉過多時,由於鈉離子起分散土粒的作用,土壤孔隙被堵塞,結構變壞,通透性差,微生物的活動減弱,土壤肥力顯著下降。④土壤pH過高,土壤中某些有效養分如磷、鐵變成無效狀態,不能為作物所利用。

  鹽堿地作物栽培 一般在采取適當灌水洗鹽措施,排除耕層中過多鹽分的基礎上進行。栽培時從作物種類選擇到各項栽培技術措施,都要針對鹽堿地的特點進行:

  作物種類選擇 不同作物的耐鹽性強弱不同。耐鹽性較強的作物有向日葵、紅花、甜菜、紅麻、草木犀、田菁、大麥、棉、高粱、黑豆、苜蓿等。同一類作物的不同種或品種,其耐鹽性也有差異,如普通小麥和海島棉的耐鹽性勝過硬粒小麥和陸地棉。鹽堿地可種水稻,能起到邊利用邊改良土壤的作用。水稻生長期間,稻田耕作層鹽分不斷淋溶下降,連續種植二三年後可使1米深土層內的土壤含鹽量下降到0.1%以下。一般可在這個基礎上再種旱作物,或實行水旱輪作,如水稻-棉花-小麥+草木犀-棉花輪作等。有些野生植物細胞具有較高的滲透壓,甚至能吸收某些鹽類作為營養物質,耐鹽性很強,並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也可作為鹽堿地栽培的先鋒植物加以種植利用,如黃須菜、鹽蒿、大米草、沙打旺、沙棘等。

  整地 深耕曬垡後幹耙地,使地面粗糙,有利於脫鹽和熟化土壤。耕地可在夏、秋或冬季,一般在洗鹽後15天左右或前作收獲後立即進行。濱海鹽土和底層土質差的實行放淤後,宜采用深松淺翻的方法,避免把底土翻至表層。結合深耕平整土地是消除耕地中的鹽堿斑和保苗的關鍵措施。對於具有重鹽堿斑的局部耕土,可預先起堿,然後平整,以免鹽堿擴散。從深耕至後茬作物播種之前,特別是下雨或灌水以後適時耙地,可保持表土疏松,切斷土壤毛細管,減少地面蒸發,防止返鹽。

  播種 為減輕由於土壤含鹽堿而造成的種子吸水困難,播種前可先將種子浸泡,然後播種,以利出苗。用鹽溶液浸種,還可提高種子的耐鹽性。因鹽堿地土壤溫度一般較低,春季適當晚播和秋季適當早播有利保苗。鹽堿地出苗率常低於一般田塊,易形成缺苗,因此宜適當增加播種量。針對土壤中鹽堿隨水分蒸發向高處運動的特點,在表土幹燥和積鹽較多的地塊,采用開溝播種的方法,將表土分到兩邊,種子播在鹽分較少而較濕潤的溝底,並集中施有機肥,可以起到躲鹽、借墑和蓄雨淋鹽的作用。溝播時覆土不宜太厚,但出苗後可逐漸增加覆土厚度。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中耕作物,也可用於小麥等密植作物。

  作物的耐鹽能力一般苗期較弱,中、後期逐漸增強。棉花、甜菜等作物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對減輕鹽堿為害,提高幼苗成活率有良好效果。

  施肥 鹽堿地一般缺乏有機質,土壤理化性狀差。多施廄肥、堆肥、碎秸稈等有機肥,可改善土壤結構,變板結為疏松,有利於蓄水、提高土壤溫度並中和鹽堿,增加土壤供肥能力。鹽堿土的氮、磷含量往往不足,以一定量的速效氮、磷化肥做底肥或種肥,有顯著增產作用。過磷酸鈣、硫酸銨等酸性化肥對堿性土還能起化學中和作用。在鹽堿地種植苕子、草木犀、田菁等綠肥作物,不僅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同時由於綠肥莖葉繁茂,還可減少地面水分蒸發,抑制返鹽。

  灌溉 鹽堿地主要分佈在幹旱和半幹旱地區,作物生長期間大多需要灌溉。鹽堿地灌溉不僅可滿足作物對水分的需求,還可淋洗鹽分,調節土壤溶液濃度,使土壤向穩定脫鹽的方向發展。老灌區常產生土壤次生鹽漬化,因此要防止渠道滲漏和掌握灌水量。除土壤含鹽量大、地下水位低並有良好排水設施的田塊外,灌水量一般不宜過大,以防止灌溉水與地下水相接,引起鹽分上升。除畦灌、溝灌外,某些作物采用滴灌可收到良好效果。不同作物的灌水時間和灌水量,要根據當地氣候和土壤狀況而定。

  其他措施 包括鋪砂、蓋草、用塑料薄膜覆蓋地面(地膜覆蓋栽培)等,目的都在於減少蒸發、保墑、抑鹽和增溫,特別適用於氣候幹旱、生長期短的北方鹽堿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