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降雨形成的地面積水影響作物正常生長的災害性現象。也稱“潦”。雨水過多或過於集中,而河溝排水能力不足,或外水頂托,排水困難,都能造成低窪地區地面積水。產生澇災的多餘水量稱為澇水,也稱瀝水(見水澇害)。

  澇的機制 地面淹水影響植株光合作用,誘使植株生長纖弱,甚至窒息死亡。作物受澇而減產的程度與作物種類、品種及其生長階段,淹水程度,淹水時間等因素有關。一般是旱作物、矮稈作物和作物物生長前期比水生作物、高稈作物和作物生長後期的抗澇能力弱,淹水越深、淹水時間越長對作物為害越大。土壤長期受澇,地下水位上升,會招致土壤沼澤化;在地下水礦化度較高的地區,還將造成土壤鹽漬化。中國受季風影響,夏秋雨量集中,是洪澇多發季節,有時洪水泛濫,有時洪水雖未泛濫而農田內部已積澇成災,通常稱作內澇。

  排澇措施 健全的田間排水系統是排澇的基礎設施。田間排水系統由田間集水溝和各級輸水溝及其配套建築物組成(見明溝排水)。

  合理安排排水出路和排水方式是排澇規劃的重要環節。有自流排澇條件的地區宜盡量自排;無自流排澇條件的地區則施以抽排。其中有大量高地徑流匯入的,常挖截水溝(也稱撇洪溝),實行高水自排、低水抽排,以減輕抽排負擔;對於受外水頂托不經常具備自排條件的地區,則須建閘,能自排時開閘自排,不能自排時閉閘抽排。此外,調整水系、整治河道、改善排洪排澇條件,也是常用的全局性的防洪排澇措施。

  在中國南方聯圩並圩地區,采取分片分級排水和內排與外排相結合的辦法,能有效地節約能耗和投資。在中國北方低窪易澇地,常結合挖溝取土抬高地面形成臺田,以利於防澇防湆,這種具有悠久歷史的田間工程稱為溝洫臺田。在中國北方易旱易澇的井灌區,常於汛前結合井灌大幅度降低地下水位,為汛期蓄納多餘的雨水創造有利條件,以免受澇。

  排澇標準 指流域內能夠安全排出由於某一重現期連續若幹天降雨而產生的洪峰流量,並在作物耐澇的允許天數內排除田間澇水的能力。達到規定排澇標準的排水系統,能保證在發生規定標準以內的降雨量時,不致引起澇災或不使農作物減產。

  降雨的重現期越長、連續降雨的天數越多,表示排澇的標準越高。中國設計的排澇標準一般為5年一遇,少數為3年一遇,高的為10年一遇。為達到較高的排澇標準,就要求有完善的排水系統,骨幹河溝要挖夠標準,田間排水網要配套齊全,使所設計的洪峰流量通暢宣泄,及時排盡田間積水。

  排澇模數 單位面積的排澇流量,即排澇河溝或排澇站的設計流量同集水面積的比值,常用單位為米3/(秒·公裡2)、升/(秒·頃)或毫米/天。排澇模數是排澇工程的一項重要設計指標,其數值大小與設計暴雨、作物耐淹能力有關。在設計暴雨小、作物耐淹能力強、集水面積大、滯蓄能力強的排水區,其設計模數可相對減小。對於集水面積小的排水溝,其排澇模數常用幾天暴雨幾天排出的簡單算法推求。算式為:

式中q為設計排澇模數;α為徑流系數;P為設計暴雨量(毫米);T為設計排水天數。

  對於集水面積較大的排水幹溝或河道,常用地區性經驗公式推求,算式為:

q=KmFn

式中q為設計排澇模數;K為綜合系數;R為設計暴雨量徑流深(毫米);F為排水溝設計斷面處的集水面積(平方公裡);mn為經驗指數。

  由於圩區內水田、溝塘、湖窪地的滯澇能力對設計排澇模數影響較大,通常要根據作物耐淹能力和圩內滯蓄能力進行調節計算,然後確定排澇模數。排除地下水的排水模數,決定於土壤的入滲強度和排水要求,其數值比排除地表水的排澇模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