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農業中生產關係和生產力運動規律的科學。生產關係運動規律的研究主要包括對農業中的生產資料所有制、人們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係以及農產品的流通和分配等問題的探討;生產力運動規律的研究則主要涉及農業生產力諸要素的組織、利用及其經濟效益。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和應用對於系統闡明社會主義農業制度的發生、發展規律,以便正確地進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對於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和科學技術成果,以便加速發展社會主義農業生產;以及對於加強對農業經濟濟活動的宏觀和微觀管理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內容和方法 社會主義農業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①土地問題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農業體系的建立、鞏固和發展;②農業的生產結構與經濟結構、農業發展戰略;③農業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和科學技術的組織利用和經濟效果;④農業計劃、農業經濟核算和農業企業的經營管理;⑤農產品貿易與價格;⑥農業資金和財政信貸;⑦農業中的分配和農業擴大再生產問題等。其中,有的已逐步形成相對獨立的分支學科,如農業生產經濟學、農業技術經濟學、農業資源經濟學、農產品貿易與價格學、農業發展經濟學等。

  社會主義農業經濟學的研究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為基本的方法論。作為國民經濟一個部門的經濟學,它一方面運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般原理,另一方面結合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進行理論的和應用性的研究。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同自然科學的發展密切聯系,社會主義農業經濟學的研究也努力運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高等數學和電子計算機等已日益成為研究的重要手段。

  發展簡史 農業經濟思想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中國春秋時期,孔子和孟子的著作中已有多處論及農業經營、土地制度和發展農業經濟、安定民生的問題。戰國初李悝創平糴之法、漢代董仲舒“限民名(占)田,以澹贍不足”的主張以及宋代王安石推行的青苗、均輸、市易、免役、農田水利政策等,都是中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時期農業經濟思想的代表。歐洲古羅馬的一些文獻中也散見各種片斷的有關農業經濟的論述。

  農業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農業生產的商品化而逐漸形成的。早在18世紀中葉,法國重農主義經濟學傢F.魁奈已應用投入產出對照表方法研究農業經濟,提出隻有土地和農業,才是一切超過生產費用的“純產品”或剩餘的唯一源泉,宣揚自由競爭和重農經濟學說。在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農業經營的英國,A.揚在其所著《英格蘭及威爾士南部遊記》和《法國遊記》中,在鼓吹資本主義農業制度的同時,提倡作為近代農業特征之一的諾福克輪作制度,論證瞭大農業經營的優越性以及生產要素配合比例和生產費用與收益的關系等問題,可視為近代西方農業經濟學的先驅。與此同時,W.馬歇爾通過農村調查寫瞭題為《農村經濟》的報告。19世紀中葉,《皇傢委員會報告》中,出現瞭“農村經濟學”和“農業經濟學”的名詞,似為這一學科名稱的始源。1913年牛津大學成立農業經濟研究所,從事農業經濟問題的研究。在德國,18世紀中葉經濟學界的官房學派已對作物耕種、農地利用、農事經營等有較具體的研究。A.泰爾所著《合理的農業原理》一書首先提出農業經營的目的是為瞭獲得最大利潤,並大力宣傳輪作制,以代替三圃制。泰爾的學生J.H.von屠能的主要著作《孤立國》著重於分析農業經營集約度,創“農業圈”之說,對級差地租理論的貢獻尤大,被視為農業配置學的創始人,也是德國農業經營經濟學派的奠基者。到瞭20世紀初期,艾列波著《農業經營學泛論》,發展瞭農業經營經濟學;T.佈林克曼集德國農業經營經濟學之大成,在其主要著作《農業經營經濟學》中,圍繞農業集約化和農業經營制度兩大主題,論述瞭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投資收益界限、部門配合理論以及生產規模等問題,還應用動態分析方法,分析瞭影響農業集約度和農業經營制度變革的各種主要因素,使當時以農業經營經濟學派為代表的西方農業經濟學在理論和方法上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並為當代生產經濟學準備瞭基礎。此外,德國還有強調發揮農業政策作用的農業政策學派,代表人物有戈爾茲、康拉等。

  馬克思主義農業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 19世紀中葉,馬克思在剖析資本主義制度、撰寫《資本論》等著作的過程中,闡明瞭許多有關農業經濟的重大理論問題。其中,如關於重農學派的評價,絕對地租、級差地租和壟斷地租的理論,農業中大生產和小生產的理論,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國有化的理論等,為後來馬克思主義農業經濟學的系統形成提供瞭基本的指導思想和方法論。19世紀末,恩格斯在《法德農民問題》一書中,對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農業和農民問題作瞭精辟的分析。考茨基的《土地問題》一書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系統地分析農業中的資本主義,肯定瞭農業大生產的優越性,駁斥瞭小農經濟穩固論,可稱是一本專門論述農業經濟問題的較早的馬克思主義著作。結合社會主義的革命和建設實踐闡述農業經濟理論問題的,則始自列寧。早在十月革命以前,列寧就在《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書中分析瞭俄國農奴制度廢除以後農業中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性,論證瞭無產階級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領導作用的經濟基礎。十月革命勝利以後的《論糧食稅》和《論合作制》等著作,論證瞭蘇聯在結束“戰時共產主義”階段不久的情況下,通過“租讓制”、“合作制”等列寧稱之為“國傢資本主義”的形式,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必要性。其中關於通過合作社來吸引農民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則是馬克思主義關於農民和農業問題理論的重大發展,為蘇聯等國傢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奠定瞭理論基礎。

  現代西方農業經濟學 以美國為代表。俄亥俄州立大學首先於1899年開設“農村經濟學”課。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於農場管理,主要學者有H.C.泰勒、W.J.斯皮爾曼和G.F.沃倫等。20世紀20年代,美國農業經濟研究頗為活躍,農業經濟學者如泰勒、E.G.諾爾斯、R.T.伊利、F.R.約德、T.N.卡弗等人各有側重地分別對農場經營的理論與實務、農產品的價格和運銷以及土地經濟、農村經濟等問題進行瞭探討。J.D.佈萊克的《生產經濟學導論》則為農業生產經濟學的創立作出瞭貢獻。經過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資本主義國傢的政府加強瞭對農業生產的幹預,農業經濟學的研究也發生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T.W.舒爾茨發表《不穩定經濟中的農業》,將農業放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加以考察,運用新古典學派的經濟理論,為政府制定農業政策、解決農業收入低和不穩定等問題提供依據。由於農業中專業化、社會化的發展以及“農工商聯合企業”等的出現,50年代以來,西方農業經濟學的新發展還表現在更加系統地運用新古典學派的理論與方法(以英國的C.裡特森為代表),更加系統地應用數學方法包括應用電子計算機,來分析、研究農業經濟問題(以E O.黑迪為代表);產生瞭許多新的分支學科,如農工聯合企業管理學、農業發展經濟學、農業資源經濟學和食品經濟學等。

  中國的農業經濟學 近代農業經濟學約於20世紀20年代介紹到中國。早期主要是一些經濟學傢包括不少外國經濟學傢用西方農業經濟學的觀點來考察中國農村生活、研究中國農村經濟問題,著作有陶孟和的《中國農村生活》、O.E.貝克的《農業與中國的將來》、F.B.泰勒的《中國農村經濟研究》和J.L.卜凱的《中國農傢經濟》等。30年代以後,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和講授先後在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中山文化教育館、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以及金陵大學、浙江大學、中央大學等機構中展開,許璇、梁慶椿、吳文輝、章植等先後發表瞭不少有關農業經濟學概論、土地問題、佃農問題等的論著。毛澤東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著作的發表,為應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研究中國農村經濟問題展開瞭新的一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有陳翰笙、薛暮橋、孫曉村等為其成員的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對中國農村經濟問題進行瞭調查研究。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早期的研究主要受蘇聯農業經濟學的影響。1980年以後,由於更多地結合瞭中國農村經濟改革和農業發展的實踐,社會主義農業經濟學的研究有瞭新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