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學方法探索實現農業機械化的規律以及農業機械的技術原理和經營管理方法的活動。

  研究範圍和內容 主要包括:①農業機械化同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農業特點的相互關係,農業機械化的區劃和機器系統,不同地區實現農業機械化的途徑、步驟和方案;②生物技術、農業工程技術同機械技術相結合的農業生產過程的機械化作業工藝和所需的機器、動力;③農業機械化的技術經濟、社會效益和發展預測;④農農業機械的運用和維修貯存的技術、體制、節能技術,人機工程學、安全和勞動保護;⑤農業機械的經營形式和規模、管理體制、管理方法和法規;⑥農業機械的評定標準、試驗方法、測試技術和檢測設備等。

  農業機械化作業對象復雜,影響因素眾多。科學研究既涉及各種生物科學和技術、土壤學、物理學、數學、工程技術和機械學,還涉及社會科學和管理科學等。

  發展概況 根據農業生產實踐的需要,世界上創制和使用各種機械和動力裝備以取代人力工具的科研工作已有悠久歷史。19世紀50年代,美國首先開始進行農用牽引動力機械的研究。蘇聯學者Β.Π.戈裡亞奇金在1896~1935年間進行的有關各類農機具工作原理的試驗研究和提出的農作力學,也促進瞭農機具的科學設計。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農業機械化首先是糧食生產機械化的大發展,各種經濟作物生產、畜牧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流通等機械化項目的研究不斷取得成果,農業機械的運用、投資、成本和效益等問題的研究也深入開展。

  中國的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初期研究的重點是探索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途徑,試辦機械化耕地、播種和動力排灌等,以瞭解機具性能和使用效果。1956年制定的全國《十二年科學發展規劃》第44項,為農業機械化、電氣化規劃確定瞭重點項目和重大措施。此後,全國性和地區性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紛紛建立。農業機械的試驗選型、改進、創新和農業機械化區劃及機器系統的研究逐步在全國展開。重點作業的機械化方法和工藝、農業機械維修技術等研究項目也開始進行。1979年以後,在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和農業機械多種經營形式並存、農業機械化管理服務體制變革的新形勢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按照大力發展新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水平、提高經濟效益等要求,逐步進入健康發展的新階段。

  中國農業機械化的科研體系 主要由全國性綜合和專業科研院、所,省、直轄市、自治區綜合性和專業科研院、所,地、縣兩級農機(具)研究所以及高等農業和工業院校的研究所、室等組成。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是由機械電子工業部和農業部共同領導的綜合性多學科科研機構。該院所屬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和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分別承擔全國和南方地區的綜合性重大農業機械化科研任務。其他全國性專業科研機構有林業部林業機械研究所,機械工業部拖拉機研究所,內燃機研究所和畜牧機械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以及農墾系統的華南熱帶作物機械化研究所等。此外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棉花、果樹等研究所設有相應的機械研究室(組)。屬於省、直轄市和自治區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共有35個,承擔本地區農業機械化科研和農業機械開發任務。多數所還受委托承擔某一方面的技術歸口任務,如貴州、上海和安徽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分別承擔山地、養雞和茶葉機械的技術歸口任務等。地(專區)級農機(具)研究所共有224個,承擔具有本地區特點的農業機械化科研任務;縣級農具研究所1623個,主要承擔農機具技術推廣工作。東北農學院和北京農業工程大學設有農業機械化和農業機械修理等研究室;江蘇工學院設有排灌機械研究所。中國農業機械學會則是推動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和科技進步的群眾性學術團體。

  成果和前景 1949年以來,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在探索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傢實現農業機械化的途徑方面取得一定成就,在發展適用農業機械以及農業機械的運用、維修技術等方面也取得重要進展。較具獨創性或有中國特色的成果主要包括有關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的研究,水田土壤耕作的理論和機具,船式拖拉機、水稻插秧機、半喂入水稻聯合收割機和水輪泵的開發應用,壟作深松法和機具,以及中國農業機械化區劃等。為瞭適應中國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和農業生產進一步專業化、現代化、商品化的要求,將加強對項目開發的前期可行性研究,繼續開發適用的先進農業機械化技術,並在研究不同地區農業機械化的實施方案的同時,加強對農業機械的經營形式、規模效益和經濟效益評估體系等技術經濟問題的研究,加速系統工程、價值工程、信息技術等在農業機械化經營管理中的應用,開發電子計算機輔助管理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