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令名。反映中國長江中下遊地區芒種至小暑期間連綿陰雨的天氣。因此時正值江南梅子黃熟季節而得名,也稱梅天或黃梅天。又因這種天氣高溫、高濕、器物易黴,故也稱黴(黴)或黴天。此時的降水稱梅雨或黴雨。入梅和出梅分別反映梅雨季節的開始和結束。一般芒種後逢丙日入梅,小暑後逢未日出梅。

  晉代已有“夏至霖霪,至前為黃梅,先時為迎梅雨,及時為梅雨,後之為送梅雨”的記載。中國古代還有以立夏後逢庚日入梅,芒種後逢壬日出梅;芒種後遇壬日入梅,夏夏至後遇庚日出梅等不同說法。這一節令傳入日本以後,一直沿用至今,並以黃經80°為入梅(6月11日前後)。按中國現行的習慣,入梅在公歷6月6日至15日之間,出梅在7月8日至19日之間。與正常年份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梅雨季節吻合。

  中國一些地方還有時或時雨的說法。以夏至後的三天為頭時,其後的五天為二時;再後的七天為三時。夏至、小暑之間的連陰雨稱為時雨。

  春夏之際,南方暖空氣勢力增加,雨帶逐漸北移。梅雨即為此時極地大陸氣團和東南海洋氣團長時期在長江中下遊地區交綏、鋒面或氣旋活動頻繁形成的寬闊雨帶。雨期可持續一個月左右,雨量可占年雨量的20~30%。冷暖空氣勢力的強弱對比,直接影響雨帶移動的速度、梅雨到來的早遲和持續時間的長短。梅雨早臨,影響小麥收獲和棉花生長,但對中稻插秧有利;梅雨期長,雨量豐沛,易造成水澇災害;梅雨期短,雨量少,甚至出現“空梅”,則易出現高溫旱象。梅天如時間、雨量得當,並伴以較多的熱量,則對作物生長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