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役用傢畜。哺乳綱偶蹄目(Artiodactyla)駱駝科(Camelidae)駱駝屬(Camelus)。該屬有雙峰駝(C.bactrianus)和單峰駝(C.dromedarius)兩個種,通稱駱駝,又稱橐駝。反芻類。可供乘、馱、挽曳綜合役用,為荒漠和半荒漠乾旱地區的重要交通運輸工具,有“沙漠之舟”之稱。

<

  單峰駝又稱阿拉伯駝,產於非洲和亞洲阿拉伯炎熱沙漠地區,及印度北部幹旱平原,主要分佈於北非、西亞的一些國傢,以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數量最多。雙峰駝產於亞洲寒冷沙漠地區,主要分佈在亞洲中部的中國和蒙古等國傢。1985年世界駱駝頭數為1744萬頭,以非洲為最多,計有1321.8萬頭,約占3/4。亞洲次之,歐洲和大洋洲也有分佈。中國的雙峰駝主要分佈在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寧夏,以及山西、陜西、河北的北部地區。

  馴化和生物學特性 雙峰駝約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開始在中亞馴化,然後擴大到亞洲其他地區。單峰駝馴化可能是從中阿拉伯或南阿拉伯開始的。馴化前後的變化不如其他動物明顯。其外形特征為:軀短肢長,頸長呈“乙”字形大彎曲,上唇有一天然縱裂,形似兔唇。前軀大於後軀,背短腰長,肋骨12對。在肘、腕、胸底和後膝處,附有7個角質墊,跪臥時起保護作用。腿長,呈明顯的高方體型,重心高,而支持面小,有利於向前行動。軟蹄盤蹄底由角質物構成,適於在松軟地面上行走,著地時蹄面積增大,不易陷入沙中;舉蹄時面積縮小,又不致影響運步。頭頸高舉,後腹上卷,母駝乳房高懸,公駝睪丸位於兩股後方,陰莖包皮末端折轉向後,均可減少炎熱焚風蒸灼的侵襲。單峰駝體型較輕,頭較小,額部隆凸,臉部長,鼻梁凹下,額頂無鬃毛,鬣毛短而寬,長至頸上緣之中部為止。被毛多為灰白色或沙灰色。一般體高185~200厘米,體重700千克以上。雙峰駝軀幹較寬長,臉部短,嘴較尖,頸較短而稍凹,被毛有黃色、杏黃色、紫紅色、棕色、褐色、黑褐色等。毛長而厚密,禦寒力強。一般體高168~180厘米,體重500~700千克。

  駱駝適應荒漠環境的特性之一是極耐幹渴,這與其下列生理特性有關:血液裡含有蓄水能力很強的高濃縮蛋白;細胞對低滲溶液的抗力大,能吸收大量水分儲存;皮下微血管壁厚,管腔狹窄,脫水時可減少血管內水分的喪失;白天體溫增高以儲存熱量,夜晚時逐漸散發,到清晨體溫才達到正常,可節省用於散熱的水分。此外,尿液濃縮,大便幹燥,很少熱性喘息,也都有利於減少熱量散失和節約水分。駱駝飲水速度奇快,幾分鐘內可攝入相當它體重1/4以上的水。

  駱駝善走,可覓食稀疏植被;頸長靈活,可摘食2米高的枝葉;上唇分裂,伸展成錐形,啟動靈敏,便於采食矮草嫩葉。牙齒屬長冠齒型,上腭齒墊堅硬,長有一對門齒,臼齒邊緣鋒利,可咬斷並嚼碎粗條硬枝。口角和兩頰長滿角質化的錐形乳頭,可采食帶針刺一類的灌木。駝峰能蓄積大量脂肪,食物不足時賴以供給營養。耳小,叢生茸毛,能防風沙吹進。眼瞼雙重,可單獨啟閉,睫毛長密下垂,使眼睛不受陽光直射和風沙吹襲。鼻孔斜開成裂縫狀,周圍叢生短毛,啟閉自如,對抵禦風沙有利。此外,駱駝還能辯識路途,嗅出10公裡外的水源。

  飼養和繁殖 駱駝終年放牧。冬春宿營地應選擇牧草豐富、避風向陽的低凹幹燥處所;夏秋抓膘蓄脂,應選擇地勢高燥涼爽、接近水源、牧草茂盛的草場。3月份開始產羔,2~3歲時穿鼻,3歲開始調教,3~5歲去勢,每年2~3月剪取長毛,3~6月份隨脫毛收取被毛。

  母駝初配年齡為4~5歲,公駝為5~6歲,繁殖年限均在20年以上。性活動有季節性。交配後32~48小時排卵。公駝進入發情季節時口吐白沫,喉中吭吭有聲,枕腺分泌物增多,有特殊氣味。同時還有將頭後仰摩擦前峰,尾巴上下拍擊並摔出少量尿液等表現。外觀削瘦而表現兇猛。發情母駝可主動接近公駝進行交配。陰道授精。母駝懷孕期平均13個月左右。一般兩年產1羔,飼養管理較好時可3年產2羔。

  生產性能 駱駝一般可日行60~80公裡;馱重150~200 千克時日行30~40公裡。短期不給飲食亦不誤行。單峰駝的步速較雙峰駝快。雙峰駝平均年產毛量為5千克左右,絨毛比例為80%,絨長7~8厘米,細度17~19微米,彈性良好,凈毛率達70%以上,為紡織工業的優良原料。單峰駝年產毛量為2~2.5千克。在世界許多地區,駱駝奶是人的食品之一。駝肉是一種含蛋白較高的肉類,瘦肉多,脂肪少。索馬裡、蘇丹和肯尼亞是駝肉輸出國傢。駝皮輕柔,可用以保暖。居住在西奈半島上的貝都因人每逢節日常舉行駱駝賽跑。中國蒙古族牧民也有賽駝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