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患子科(Sapindaceae)荔枝屬常綠喬木。又名離枝。本屬有2個種,主要分佈於北緯20°~28°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原產中國。漢武帝元鼎年間(111)即有移植荔枝的記載。栽培歷史已達2000多年。宋代蔡襄的《荔枝譜》(1509)是最早的荔枝專著。10世紀以前傳入印度,17世紀又陸續由越南傳到馬來亞半島和緬甸,此後許多熱帶和亞熱帶國傢競相引種。目前作為經濟栽培的國傢有美國、印度、南非、泰國、馬達加斯加、菲律賓、越南、毛裡求斯、澳大利亞、巴基斯坦和斯裡蘭卡卡等。中國的主產區為廣東、福建、臺灣、廣西、四川等省(自治區),雲南、貴州和浙江也有少量栽培。

  形態和品種 樹高可達20米。根系強大。壓條繁殖苗無主根,成年後逐漸形成深而廣的根群;嫁接苗主根深而發達,進入結果期後逐漸分生側根。須根上有菌根真菌共生。樹冠開闊,冠幅可達30~40米。樹皮棕灰色,枝幹多彎曲下垂。羽狀復葉互生或對生,革質,色濃綠,長圓或圓披針形,長6~12厘米。圓錐花序頂生,花小、雜性。核果狀果實圓形、卵圓形或心臟形,直徑2.5~4.5厘米,成熟後深紅色。外果皮革質,有瘤狀突起(龜裂片是品種分類的主要依據)。可食部分是假種皮,乳白色或黃蠟色,半透明。種子多為橢圓形,褐赤色有光澤。主要栽培品種有100多個,分為早熟、中熟和晚熟3種類型,其中以香甜、核小的中熟種“糯米糍”、“桂味”、“妃子笑”和晚熟種“香荔”等品種最為名貴。(見彩圖)

荔枝

  生物學特性 荔枝喜光,要求長日照。23~26℃為生長最適溫度,日平均氣溫達17℃以上新葉開始伸展,10℃以下基本停止生長,-4℃時發生凍害,花期氣溫低於8℃時花藥不開裂,但1月份花芽分化的關鍵季節,需15℃以下零度以上的低溫。生長結果期一般需水分較多。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酸性(pH4.5~6)砂壤土為宜。壯年結果樹枝條每年抽梢3~4次,形成濃蔭的葉層,花芽在早春抽生的新梢頂部腋芽中形成,雌雄花同株異熟。雌花授粉受精後約70~90天果實成熟。

  栽培 傳統的繁殖方法采用高枝壓條或高接。20世紀70年代後多用1~2年生幹徑粗約0.8厘米以上的實生苗進行片芽接或合接,方法較簡易且可節省接穗。采穗前先將母枝環剝,有利於積聚養分,提高成活率。幼苗定植時盡可能帶土,減少傷根。春植以2~5月、秋植以9~10月為宜。株行距一般為5~6米。在主栽品種中配植5~10%花期相近的授粉樹,可提高座果率。除一般肥水管理外,采果前後需重施一次以有機肥為主的混合肥料。冬季進行一次園區犁耙,有利於根系更新和抑制冬梢萌發。修剪時期一般在采果後一個月內進行,以通風透光為度。采果時須對結果母枝和結果枝交界處的芽眼妥加保護,以促進春梢萌發。主要病蟲害有疫黴病、炭疽病、荔枝蝽和爻紋細蛾等。

  用途 荔枝是珍貴熱帶果品,除鮮食外,可制荔枝幹和果汁,並可罐藏和用於釀酒。果殼可提取單寧;根可入藥。荔枝開花多、花期長,是良好的蜜源植物。但大小年現象嚴重。果實不耐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