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即機體對簡單或複雜刺激的反應。動物生命的一種基本特徵,由遺傳和後天經驗形成。對傢畜行為的研究主要涉及傢畜與環境的關係以及群體內個體之間的關係,著重於傢畜行為在畜牧業上的作用。首屆傢畜行為學國際學術會議於1978年10月在西班牙首都馬德裡舉行。這一新興學科已日益顯示其對發展畜牧業生產的重要性。

  研究方法 一般依靠肉眼觀察和簡單的記錄儀。較先進的技術包括採用錄影、電視監察和無無線電遙測等。也可模擬自然條件作實驗室觀察和研究。所獲大量數據往往應用電子計算機處理分析,以產生精確的信息。必要時結合應用生理學實驗方法。

  傢畜行為種類 和畜牧業生產密切相關的傢畜行為主要有如下幾種:①采食行為。包括攝食、反芻、飲水等。各種傢畜常因口腔特征和飼料的性質而有不同的采食方式。如豬覓食時喜拱掘泥土,羊嘴尖唇薄而靈活,適於放牧采食短草等。不同的采食方式會影響采食的速率並影響采食量。氣候對采食行為也有影響,如羊在天熱時早晨就開始啃牧,結束較早;下午則推遲啃牧。②體溫調節行為。傢畜可通過改變行為來適應外界環境的氣溫變化,以補充生理性體溫調節的不足,如豬在炎熱季節常借助於在泥水中的打滾,以補汗腺散熱之不足;寒冷時則相互依偎以聚熱。③群居行為。亦稱群體行為。如傢畜群體表現的組織性,羊群中有領頭羊等;個體間存在信息傳遞行為,如警告危害、母仔聯系、求情、交配等。群體中存在的等級,或稱優勝序列,則在采食和性機會上表現尤為明顯,常通過爭鬥來確定等級位次,並可保持相當長的時間。在優勝序列中等級低的盡可能回避等級高的。④性行為。主要有求偶和交配等。各種傢畜的性行為有其特種模式,如公牛常以前蹄刨地,用角抵地;綿羊常嗅發情母羊尿液;公馬嗅母馬外陰部;公豬磨牙、滿口泡沫唾液等。母畜發情有時表現明顯,俗稱鬧圈,甚或相互爬跨,有時則不明顯。⑤反常行為。舍飼環境單調,易產生反常行為。如雞原有振翅、用喙理羽及沙浴等習性,籠養後因受限制,往往導致相互啄食羽毛;籠養仔豬常發生相互咬尾、啃咬欄柱等惡癖。長期關在廄內的馬除也有嚼木惡癖外,還會不停地繞圈走動,後者是獸醫臨床上所謂的刻板癥之一。這些反常行為都會造成生產上的損失。

  行為知識的運用 在飼養管理工作中運用傢畜行為知識,有助於消除或減少因外界環境條件與傢畜本能不相適應而造成的不利應激,以促進生產。如基於對傢畜群體中存在等級的瞭解,一個良好的管理制度總是力求減少分群或轉群,以避免幹擾群體中的等級序列。因為每次分群或轉群必然會為確立新的等級而引起一番激烈的搏鬥。據研究報道,一個幾隻雞的群體其級別的形成始於10周齡左右。因等級而造成的應激大群較小群為甚,並因廄舍的擁擠而加劇。處於最低層者往往吃不飽,甚至無地自容。在性行為上,應用行為知識把性成熟的公豬放在靠近母豬的地方飼養,可比遠距離飼養的豬有較強的性能力。公雞也有類似報道。傢畜的反常行為以及獸醫臨床上出現的刻板癥等所謂的“人造病”,也可通過一定的飼養管理措施予以矯治。如在日糧中增加粗飼料對馬的嚼木惡癖有一定療效。此外,瞭解放牧傢畜啃牧的次數、時間、采食量和牧草的選擇性等,對於合理安排放牧制度,提高草地利用率等也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