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長帶形的網列敷設於水域中,使魚刺入網目或被網衣纏絡後加以捕撈的作業方式。網列由若幹矩形網具連接而成,其長度可根據水域條件、漁船大小等因素確定,短則幾十米,最長可達數千米。刺網漁具種類繁多,廣泛應用於各國的捕撈業。主要捕獲分散或集中於各水層的魚類,其特點是對魚體大小的選擇性強,有利於保護資源,為漁業發達國傢常用漁具之一。捕撈對象主要有鯡、馬鮫、鮐、鰳、鯧、沙丁魚、玉筋魚、金槍魚以及鰣、鱭、青魚和草魚等。

  荷蘭在西元12336年以前就開始利用刺網捕沙丁魚。中國在700多年前的《齊東野語》中已有利用刺網漁具的記載。

  漁具 按結構分為下列4種。

  單片刺網 由單片網衣、繩索、浮子、沉子等裝配成網目大小相同的長方形網具,是刺網的主要形式。網具一般長10~50米,高1~6米,網目尺寸和形狀須同魚體斷面周長、形狀相適應。

  多重刺網 在單片刺網的一面或兩面,以及同一浮、沉子綱上裝配大網目網衣而成。單面裝一片大目網衣的,稱雙重刺網,適於定置在單向流水域;兩面各裝一片大目網衣的,稱三重刺網,適於定置在往復流水域。大目網衣的網目尺寸一般比小目網衣大3~6倍,但網衣面積要小1/2~2/3。大目網衣的作用主要是使小目網衣在魚類沖力的作用下形成網兜或囊袋,增強纏絡性能,把大小不一的魚類同時刺纏在網兜或囊袋裡。

  混合刺網 是在網高方向從上而下分為2~3部分,每部分網目尺寸都不同。這種刺網可在不同水層中捕撈多種魚類。

  框格刺網 是在單片刺網上裝有若幹根相互垂直的粗線,藉以形成方框。作業時每個方框使網衣形成網兜,以增強纏絡性能,同時又可減少網衣張力。這類網具主要用於江、河、湖泊和水庫中捕撈較大的魚類。

  漁法 按作業可分流刺網、定置刺網、圍刺網和拖刺網捕撈4種方式。

  流刺網捕撈 是刺網捕撈中最重要的一種作業方式。由漁船系帶刺網網列的一端,船和網列一起隨風、流迎著魚類運動方向漂移,使魚刺入網目(見圖)。作業一般都在夜間進行,可根據魚類活動的水層深度變化,隨時調整網具在上、中、底層的位置。這種方式不僅廣泛應用於世界各國內陸水域、沿海和近海,而且用於遠洋作業、魚群的試捕偵察以及漁業資源調查等。

  定置刺網捕撈 是利用樁、碇或錨把長帶形的網列固定張設在魚類通道上進行捕魚。作業時根據設置水層的不同,分為浮刺網和底刺網兩種,分別捕撈上層和底層魚類。但因浮刺網在較深水域和流速變化大的漁場難以將網具穩定於水的表層而很少使用,定置刺網通常即指定置底刺網。

  圍刺網捕撈 主要適於在水草叢生或淺水中多礁石的漁場圍刺群棲魚類。由漁船拖帶較長的刺網網列,包圍並發聲驅散魚群,使之在逃散過程中刺纏於網目中。當包圍圈較大時,可在包圍圈內另設較小的刺網加以捕撈。

  拖刺網捕撈 是由兩艘保持一定距離的漁船拖曳刺網,迎著魚類等速前進,使魚類刺入網目而加以捕獲。拖刺網作業可擴大掃海面積和縮短作業時間,從而提高捕撈效率,主要用於內陸水域。

  影響漁獲性能的因素 影響刺網漁獲性能的主要因素是網目尺寸,其次是網線粗度、網線張力和網衣顏色等。

  網目尺寸 魚刺入網後,能否被網目束住,決定於網目周長和魚體周長是否相適應。網目過大魚易逃脫,過小則不易刺入。一般魚類體形是紡錘形,網目可束住魚體的部位是從鰓蓋後緣到背鰭前端之間的任何魚體斷面,網目周長不能小於或大於這段魚體周長,否則不能有效捕魚。因此網目尺寸要根據應捕對象的大小范圍確定。

  網線粗度 魚類刺入網目後,其尾鰭激烈擺動產生推力,企圖穿過網目,從而在網目與魚體斷面之間產生壓縮力。當網目逐漸向魚體後部滑動時,壓縮力就會使它越來越緊地束住魚體某個斷面,直到網線嵌住魚體不再向後滑動為止。粗而硬的線除瞭容易被魚類發現外,且容易滑動,難以嵌住魚體。故在保證網線有足夠強度的條件下,網線愈細則漁獲性能愈好。

  網線張力 捕魚時由於浮、沉力的作用,每個網目的網線均受到張力。張力愈大愈易使魚類感覺到網的存在而逃逸。因此,網線除要求較細外還須柔軟,這對以纏絡為主的刺網尤為重要。此外還可適當減少浮力、沉力或加裝若幹垂直的中弦,使網衣松垂柔軟,增強刺纏性能。

  網衣顏色 刺網漁獲性能同魚類的視覺、自然光的亮度和水的透明度有密切關系。在自然光亮度較強和水透明度較高的環境作業時,刺網的顏色一般可選用淡色,反之則選用較深的顏色,以避免魚類發現或產生驚動。在沒有自然光的夜間,刺網的顏色則對其漁獲性能沒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