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桑蠶絲。桑蠶結繭時吐出的絲縷及用以加工成的纖維。蠶絲在天然纖維中最為細長,是織制各種綢緞、針織品和工藝品的優良紡織原料,在化學、醫藥和國防工業上也有用途。

  結構 蠶絲由桑蠶絲腺分泌的絲物質形成,是動物性蛋白纖維。繅絲時將幾個蠶繭的繭絲抽出撚合膠著而成生絲,再經精練脫膠而成熟絲(即練絲)。繭絲由2根斷面呈鈍三角形的單絲(纖絲)並列粘合而成,單絲的中軸是絲素,約占單絲重的70~800%;外覆的保護物質為絲膠,約占20~30%;此外尚有少量蠟質、色素、碳水化合物和無機物等主要存在於絲膠內。絲素為纖維蛋白質,基本的結構單元是多肽折疊長鏈,由18種氨基酸組成,其中甘氨酸、丙氨酸、絲氨酸和酪氨酸4種約占90%,其含量、排列順序和分子高級結構對蠶絲的強力、伸度、柔軟性、多孔性和吸濕性等起決定作用。絲素因分子側鏈端基非極性氨基酸較多,為疏水性,故不溶於水。絲膠分層緊包於絲素周圍,不僅對絲纖維起膠粘作用,且對外界損害絲素的熱、光、酶、酸、堿及氧化等作用有強大抵抗力。絲膠系球形蛋白質,亦由18種氨基酸組成,以絲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為主,其側鏈端基含極性氨基酸較多,為親水性,易溶於水;在濕熱環境中,其分子結構可逐步由無規則線團態(不穩定的球狀)向β結構(穩定的摺疊片狀)結晶態轉化,絲膠由可逆的變性漸呈不可逆的變質,使水溶性降低。這種變化,在常溫(如20℃)條件下決定於空氣濕度。相對濕度為35%時絲膠為非晶態水溶性,相對濕度增至50%時開始變性,當相對濕度達80%時,即漸成為β結構的難溶性絲膠。濕度愈大,變性愈快,程度愈烈。故上蔟、鮮繭堆放和幹繭貯藏的環境,宜保持幹燥。

  物理性狀 主要表現為:①熟絲有珍珠光澤,鮮麗雅致,手感柔軟豐滿而富彈性。②纖維細長。繭絲纖度一般為2~3.3旦〔1旦(D)=0.1111特克期(tex)=0.111112×10-6千克/米〕,3旦的繭絲橫切面的長徑約為30~32微米,短徑約為8~10微米。生絲的粗細,因繅絲捻合時根據織物需要確定的蠶繭粒數而異,有14旦、21旦、28旦不等;有效繭絲長一般為700~1500米。③強力和伸度。繭絲加力拉伸至切斷的強力平均為3.3~4.5克力/旦,熟絲高於生絲。加力至切斷的伸長度,繭絲為13~18%,生絲為18~23%,熟絲為17~20%,濕潤時伸度增加,強力下降。④繭絲具有多孔性。空隙約占體積的25~30%,故吸收性能良好,可吸貯大量氣體,並能吸收大氣中的水分達自重的1/3以上。浸水會發生膨潤,絲素為有限膨潤,體積增大約30~35%;絲膠為無限膨潤。對染料和極性氣體的吸附力亦較強。⑤導熱率低。比熱超過其他紡織纖維,故絲織衣著冬暖夏涼。⑥溫度極限:絲織物最適的洗滌溫度為30~40℃;幹熱100℃時水分蒸發強烈;130℃時開始發散揮發性物質,絲膠變硬,絲色泛黃,強力降低;280℃左右發煙碳化。生絲發火點為366℃,熟絲為352℃,自燃溫度為456℃。⑦絕緣性能良好,幹蠶絲摩擦後帶正電荷。⑧織物濕態易皺,洗後免燙性差。

  化學性狀 主要表現為:①在水中的溶解度隨溫度而增加。浸水後有少量絲膠和鹽類溶解;煮沸15~20小時,可除去絕大部分絲膠,而絲素隻受輕微影響;用2個大氣壓、121℃溫度處理時絲膠充分溶解,強伸力、光澤和手感均受損害;溫度達180℃時,絲素亦全部溶解。②耐酸力較強,但不耐強酸。苦味酸能使絲色染黃;單寧酸固化絲膠,可作增量劑。③耐堿力較弱,強堿有顯著水解作用,弱堿在高溫長時間作用下,也損傷絲素。④中性鹽能使蠶絲脆化,濃液、高溫的長時間作用可使其溶解。⑤受日光照射時易致酰氨鍵斷裂,強度下降,造成脆化;日曬200小時,強力損失約50%。酪氨酸經紫外線輻射,可使絲色泛黃。⑥在常溫幹燥下氧化慢,如遇高溫、多濕條件,氧化作用增強,亦易脆化。⑦易受微生物侵染繁殖,所產生的酶,能使蠶絲變色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