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熱能殺死鮮繭內蠶蛹並烘成幹繭,同時保持繭質、防止黴壞的工藝和管理過程。

  蠶繭乾燥 俗稱烘繭。其目的除及時殺死蠶蛹、防止羽化和繭層蒸熱黴爛外,主要是除去鮮繭中的大部分水分,特別是烘乾蛹體。鮮繭繭層含水率約為11~13%,蛹體含水率約為74~79%;一般蛹體含水率以烘到15%左右為適。過幹則繭層絲膠親水性降低,導致解舒不良。

  幹燥過程 分3個階段:①預熱階段。主要用高溫殺蛹,促使蛹體快速蒸發。此階段一般約需半小時,在100千克鮮繭烘幹至90千克時結束。②等速幹燥階段。是蛹體水分大量蒸發時期,蛹體水分散失速度由高於繭層表面蒸發速度,而逐漸達到與繭層表面蒸發速度處於等速平衡狀態。此階段約需1.5~2小時,在100千克鮮繭烘幹到60~65千克時結束。③減速幹燥階段。前期蛹體水分蒸發速度逐漸轉慢,繭層溫度逐漸升高至接近幹燥空氣溫;後期蛹體中心部位趨於幹燥,蛹體含水率減至15%左右,達到適幹標準。此階段約經3~4小時,100千克鮮繭可烘幹到50千克左右。

  幹燥方法 中國古代主要用日光和籠蒸幹燥,現多用烘繭灶和烘繭機;此外還有真空幹燥、紅外幹燥、微波幹燥和核輻射幹燥等。按幹燥處理的次數可分為直幹法和再幹法兩種。前者又稱一次幹法,即將鮮繭一次烘成適幹繭。此法操作簡便,可減少繭質損傷;缺點是所需時間長,幹燥不勻,設備利用周轉慢,鮮繭易積壓。後者又稱二次幹法。先將鮮繭烘到幹燥程度約為60%的半幹繭,稱頭烘;經合理堆放處理3~4晝夜後,再用較低溫度烘到適幹繭,稱二烘。此法可提高幹燥均勻程度和設備的利用周轉率,是中國目前采用最廣的方法。

  幹燥室內熱空氣的溫度、濕度和流速須與蠶繭幹燥各階段的工藝要求相適應。其中溫度對繭質的影響最大,其界限溫度因蠶繭的性狀而異,大多控制在110~120℃范圍。為瞭提高幹燥效率又防止造成絲膠過度變性,影響蠶繭解舒和浪費能量,一般掌握溫度由高到低逐漸下降,濕度由低到高逐漸上升,空氣流速由快到慢逐漸調整的原則。具體參數因不同灶(機)型的結構和性能而定。

  幹燥程度的檢驗 適幹均勻的繭利於繅絲和貯藏。未幹透的嫩烘繭解舒較好,但生絲的清潔度差,並易黴爛,不耐貯藏;過幹的老烘繭絲膠不易溶解,解舒不良,繅絲時損耗大;老嫩不均的繭則繅絲和貯藏均困難,且易黴爛損及好繭。檢驗時間以幹繭出灶(機)經48小時堆放冷卻後為宜。檢驗方法有:①計量法。以烘率或烘折表示。烘率為幹繭重對鮮繭重的百分比,適幹烘率一般可按繭層回潮率11%、蛹體回潮率12%計算。烘折為蠶繭幹燥前重量對幹燥後重量的百分比,習慣上指烘成100 千克幹繭所需要的鮮繭重量。②驗蛹法。取有代表性的幹繭100粒,剖出蛹體,用手捻捏,視其碎裂狀況以及油脂多少,憑經驗判定。

  幹繭貯藏 經烘幹的蠶繭冷卻後,即包裝入庫貯藏。繭庫應建於高燥處,並具備防潮、密閉和換氣等條件,以防止黴變和蟲、鼠為害。繭包堆成縱橫交錯的緊密大堆,可減少與空氣的接觸面,並增加庫容量。

  為害幹繭的黴菌,主要有曲黴屬、青黴屬和白黴屬等3類,多濕環境極易繁殖蔓延,導致蠶繭黴壞。為此,庫內相對濕度應控制在60~70%范圍內,嚴防超過75%。繭庫主要害蟲有大谷盜、雙皮蠹和棉紅鈴蟲等,入庫前須用藥劑殺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