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漆塗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製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一般稱為“漆器”。生漆是從漆樹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構成。用它作塗料,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製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國,從新石器時代起就認識瞭漆的性能並用以制器。歷經商周直至明清,中國的漆器工藝不斷發展,達到瞭相當高的水準。中國的鎗金、描金等工藝製品,對日本等地都有深遠影響。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明代隆慶年間由黃成撰、楊明明註的《髹飾錄》,記述瞭漆的制作方法、原料、工具、漆工禁忌、漆器分類及各種品種之形態等。近年王世襄《髹飾錄解說》一書,則又對該書進行瞭新的研究,對中國現存的古代漆工專著作瞭全面詳細的註釋和講解。

  新石器時代的漆器 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的第3文化層出土一木碗,造型美觀,內外都有朱紅色塗料,色澤鮮艷,它的物理性能與漆相同。江蘇吳江梅堰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棕色彩繪陶器,經初步試驗棕色物體為漆。在遼寧敖漢旗大甸子古墓中出土的觚形薄胎朱漆器,距今約3400~3600年。

  商周時代的漆器 商代中期的黃陂盤龍城遺址發現有一面雕花、一面塗朱的木槨板印痕,河北藁城臺西遺址出的漆器殘片中,有的雕花塗色加松石鑲嵌。在安陽侯傢莊商代王陵發現的漆繪雕花木器中,還有蚌殼、蚌泡、玉石等鑲嵌。可見商代的漆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西周漆器在湖北蘄春毛傢嘴遺址、陜西西安普渡村西周墓群、河南上村嶺虢國墓地、信陽光山縣黃君孟夫妻墓等都有發現,多描繪花紋或鑲嵌蚌泡作為裝飾。在浚縣辛村衛國墓地發現的“蚌組花紋”,則是螺鈿漆器的初制。東周漆器如山東臨淄郎傢莊發現的殘片以人物、屋宇、花草、禽鳥為題材,是現知較早的有生活氣息的漆畫。在山西長治分水嶺發現的漆器上,所繪蟠龍、蟠螭圖案和青銅器花紋相似,顯示瞭銅器與漆器裝飾的關系。

  戰國時代的漆器 戰國在漆工史上是一個有重大發展的時期,器物品種及數量大增,在胎骨做法、造型及裝飾技法上均有創新。出土戰國漆器的地區很廣,信陽長臺關楚墓出土的彩繪神怪龍蛇及狩獵樂舞的小瑟,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鴛鴦盒,江陵楚墓出土的由蛇蛙鳥獸盤結而成的彩繪透雕小座屏(見彩圖),堪稱這一時期的代表作(見東周漆器)。

木雕小座屏 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東周漆器)

  漢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漆器 西漢漆工藝基本上繼承瞭戰國的風格,但有新的發展,生產規模更大,產地分佈更廣。出現瞭大型器物,如直徑超過70厘米的盤,高度接近60厘米的鍾等。同時能巧妙地把若幹小件組裝成一器,如盒內裝6具順疊、1具反扣的耳杯,薄胎單層或雙層的漆奩,內裝5具、7具或更多的不同大小及形狀的小盒等。新興的技法有針劃填金的鎗金,用稠厚物質堆寫成花紋的堆漆等。尤其是器頂鑲金屬花葉,以瑪瑙或琉璃珠作鈕,器口器身鑲金、銀囐及箍,其間用金或銀箔嵌貼鏤刻的人物、神怪、鳥獸形象,並以彩繪的雲氣、山石等作襯托,更是前所未有。西漢漆器多刻銘文,詳列官員及工匠名(見漢代漆器)。東漢魏晉南北朝期間漆器的出土,比起前代顯得十分稀少,這與葬俗的改變有一定的關系。

  唐代的漆器 唐代漆器達到瞭空前的水平,有用稠漆堆塑成的凸起花紋的堆漆;有用貝殼裁切成物像,上施線雕,在漆面上鑲嵌成紋的螺鈿器;有用金、銀花片鑲嵌而成的金銀平脫器。工藝超越前代,鏤刻鏨鑿,精妙絕倫,與漆工相結合,成為代表唐代風格的一種工藝品。夾紵造像是南北朝以來脫胎技法的繼承和發展。剔紅漆器在唐代也已出現。

  宋、元時代的漆器 兩宋曾被認為是一色漆器的時代,但發掘出土許多有高度紋飾的兩宋漆器,改正瞭過去的認識。在蘇州瑞光寺塔中發現的真珠舍利經幢,底座上的狻猊、寶相花、供養人是用稠漆堆塑的。1977年武進南宋墓中出土的幾件鎗金漆器,有朱漆蓮瓣式奩蓋面鎗劃園林仕女,奩壁為折枝花卉,有朱漆地長方盒鎗劃沽酒老人。另一件黑地長方盒,蓋面鎗劃池塘水景,花紋之外,密佈用鉆眼做成的斑紋地,在一幅畫面上有兩種髹飾技法。這些說明有紋飾的漆器在宋代占有重要位置。許多宋代漆器有銘文,寫明制作地點、工匠姓氏。元代漆器品種甚繁,最重要的是螺鈿、鎗金和雕漆中的剔紅和剔犀。尤其是薄螺鈿,過去一般認為明代才有,1970年在北京元大都遺址中發現的廣寒宮圖黑漆盤殘片,證明元代薄螺鈿的技法已相當成熟。元代有名工匠彭君寶、陶宗儀著《輟耕錄》,對鎗金的做法有詳細的記載,唯傳世實物多流往日本。在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的是雕漆,其特點是堆漆肥厚,用藏鋒的刀法刻出豐腴圓潤的花紋。大貌淳樸渾成,而細部又極精致,在質感上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如故宮博物院藏的張成造梔子紋剔紅盤、楊茂造觀瀑圖方剔紅盤、安徽省博物館藏張成造烏間朱線剔犀盒等。

  明、清時代的漆器 明、清漆器分為14類,有一色漆器、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鈿、犀皮、剔紅、剔犀、款彩、鎗金、百寶嵌等。

  一色漆器是不加任何紋飾的漆器,宮廷用具常用此法。罩漆是在一色漆器或有紋飾的漆器上罩一層透明漆。明清宮殿中的寶座、屏風多用罩金髹。描漆包括用漆調色描繪及用油調色描繪的漆器。描金中最常見的是黑漆描金,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萬歷龍紋藥櫃。堆漆以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黑漆雲龍紋大櫃為代表。填漆是用填陷色漆,幹後磨平的方法來裝飾漆器。雕填是自明代以來即廣泛使用的名稱,指用彩色花紋裝飾漆面,花紋之上還加鎗金,是一種絢麗華美的漆器。它是明清漆器中數量較多的一種,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嘉靖龍紋方勝盒。明清的螺鈿器是厚、薄並存的。薄螺鈿至17世紀時有瞭進一步的發展,鑲嵌更加細密如畫,還采用瞭金、銀片,如故宮博物院藏的嬰戲圖黑漆箱、黑漆書架及魚龍海水長方盒等。犀皮是在漆面做出高低不平的地子,上面逐層刷不同色漆,最後磨平,形成一圈圈的色漆層次。剔紅是明清漆器中數量最多的一種,其做法是在胎骨上用多層朱漆積累到需要的厚度,再施雕刻。明初承元代肥腴圓潤的風格,宣德以後,堆漆漸薄,花紋漸疏,至嘉靖時磨工少而棱角見,至萬歷時刻工細謹而拘斂,入清以後,日趨纖巧繁瑣。剔犀通稱“雲雕”,是在胎骨上用兩三種色彩有規律地逐層積累,然後剔刻幾何花紋。款彩是在漆面上刻花減地,而後著色,用來裝飾大而平的漆面,常見的實物是屏風和立櫃。宮廷用具多用鎗金,明魯王墓中發現的蓋頂雲龍紋方箱是明初鎗金的標準實例。百寶嵌是用各種珍貴材料如珊瑚、瑪瑙、琥珀、玳瑁、玉石等做成嵌件,鑲成五光十色的高起的花紋圖案,明代開始流行,清初達到高峰。

  

參考書目

 東京國立博物館:《東洋の漆工蕓》,東京株式會社,便利堂,1977。

 黃成撰、楊明註:《髹飾錄》,紫江朱氏刊本,1927。

 王世襄:《髹飾錄解說》,文物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