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安第斯地區印加帝國統治時期的印第安人文化。“印加”,意為“太陽之子”。年代為15~16世紀早期。分佈於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智利北部及阿根廷的一部分,中心在秘魯南部的庫斯科地區。

  印加人的歷史 印加族原為居住在秘魯南部高原的一個講歧楚阿語的小部落。據傳其最早的統治者曼科·卡派克於1000年左右(一說為1200年)帶領部落來到庫斯科,後來逐漸擴展,佔領整個庫斯科河谷谷。15世紀印加人在帕查庫提·印加·尤潘基及其子圖帕克的領導下,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帝國,疆界北起南哥倫比亞,南至智利中部,南北長達4000公裡,面積約90萬平方公裡。1530年,圖帕克之孫瓦斯卡和阿塔瓦爾帕爭位,阿塔瓦爾帕擊敗其兄,取得王位,但其國力已大大削弱。1532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入印加帝國,次年誘殺瞭阿塔瓦爾帕,印加帝國遂告滅亡。

  道路和建築 印加人物質文化的巨大成就之一是修築道路。印加人無車,建造道路是便於駱馬馱運貨物或行人。首都與其他地區間有許多道路相連接,主要的道路有兩條,自南而北縱貫全國。沿海的一條寬約7.3米,長4055公裡,從北部邊界的通貝斯起,一直到達現在智利中部的普魯穆阿卡;另一條與它平行,以哥倫比亞為起點,通向現在的阿根廷和智利,路寬4.57~7.34米不等,長度為5229公裡。這條道路翻過高山和峽谷,中間有百餘座木橋、石橋和藤條吊橋,其中有4座橫跨阿普裡馬克河谷。道邊每隔7.24公裡豎一塊裡程碑,每隔19~29公裡建一旅舍供行人休息。印加人的道路是世界上最傑出的古代工程之一。庫斯科城的宮殿、廟宇和城墻都用巨大的石塊建造,石塊接縫處銜接緊密,以至刀片也難插進。這些石塊都從數十裡外的山中運來,有的重達100噸。在庫斯科周圍的山峰或隘口,建有堡壘以防外敵。其中最著名的薩克賽瓦曼古堡有高18米的三層圍墻,形狀曲折,防守者可從交叉的方向襲擊敵人。古堡內建有許多塔、地下走廊、房子以及地下水道,以供戰時使用。這一古堡的建造花費瞭30多萬人工,於1438年動工,經70年才告完成,所用巨石估計總數達30餘萬塊。最重的一塊竟達 200噸。

印加文化的巨石建築 薩克賽瓦曼古堡的石墻

  手工業 印加文化的手工業部門主要有制陶、紡織和金屬加工。印加文化的彩陶繼承莫奇卡文化的傳統而又有自己的特點,常見的器形有雙耳小口尖底瓶、敞口直筒杯、單柄淺碟、單柄小口壺等,造型優雅,圖案有動物紋和幾何紋,後者較常見,色彩絢麗。棉毛織品也很精美,織物中有時夾有金線或鮮艷的羽毛,圖案豐富多采。印加人還長於金屬冶煉和加工,已能開采金、銀、銅、錫等金屬。青銅制造的刀、斧和鐮,刃口都經高熱鍛制以使其更加堅韌,金、銀、銅制作的首飾和器皿,也非常精巧。庫斯科太陽神廟中的金制巨形太陽盤鑲嵌有人面像,四周環以光芒,是印加人裝飾藝術的傑作之一。

  農業 印加人重視農業,主要作物是玉米和馬鈴薯。他們在坡地上修築瞭許多帶石砌護墻的梯田,並且建造瞭復雜的灌溉系統,最長的水渠長達113公裡。掘地用人工,主要的工具是裝有青銅尖頭的木䦆。

  天文歷法 由於農業生產的需要,印加人已有一定的天文知識和歷法。歷法用太陰月,一年12個月,每月30日。以10天為一星期,每月3星期。每年加5日,每4年再加 1日。太陽年以冬至日為歲首。為瞭觀察太陽的位置以確定冬至和春分的日期,在庫斯科城的東面和西面建築瞭4座圓塔。此外,還在庫斯科中央的大廣場上樹立一根石柱,利用日影測定時間。

  度量衡與文字 印加人以人體各部分的長度作為測量的標準。最小的長度單位是人手的一個指距。測量土地最通用的長度單位是160公分,相當於古代秘魯人的平均身高。糧食以鬥計,每鬥合27公升。重量以3.8克為單位。在墓葬中曾發現有骨、木或銀制的天平。印加人的文字處於萌芽階段,他們有一些“圖畫文字”,但應用不廣。用來記事和傳遞消息的是稱為“基普”的結繩文字。另外,印加人的醫學也很發達,已能制作木乃伊,並對麻醉藥物頗有研究。

  

參考書目

 G.R.Willey,A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Archae-ology,vol .Ⅱ, South America, Prentice-Hall,Englewood Cliffs,N.J.,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