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彌生時代的青銅器,流行於彌生時代前期之末到後期,此後即告絕跡。外形如鐘,少數內部有舌如鈴。鐸本為樂器,但當時主要用於祭祀,是一種重要的祭器。迄今出土的在350個以上,都屬偶然發現,出土地點多在離當時的村落較遠的山丘高坡上。除個別是在九州福岡縣境內出土的以外,其餘均分佈在以畿內為中心的本州西部地區,東至長野、靜岡縣,西至島根、廣島縣,也包括四國東部的香川、德島縣和高知縣東部。這便是日本考古學上的所謂“銅鐸文化圈”。但是,近年來在九州北部的佐賀、福岡縣境內內連續發現銅鐸的范,可見九州北部也鑄造銅鐸。

  銅鐸全體由鈕、鐸身及鐸身兩側所附的“鰭”組成。通高從20厘米到140厘米不等。一般認為,銅鐸的演變、發展是從小到大。鐸身鑄出花紋,大體有橫帶紋、流水紋、袈裟櫸紋、突線紋等類。橫帶紋銅鐸較小,流水紋銅鐸較大,袈裟櫸紋銅鐸更大,突線紋銅鐸最大,大體表現瞭年代早晚的順序。鈕的形制也隨年代推移而演變。除上述各種幾何形花紋以外,有的銅鐸還有人物、動物、狩獵、紡線、房屋(倉庫)、船隻等紋樣,反映瞭彌生時代的繪畫藝術,而圖紋的內容則為研究當時的社會生活提供瞭重要的資料。銅鐸的起源是否與中國的編鐘(見商周樂器)等有關,難以肯定。多數學者認為,它的直接來源應是朝鮮的小銅鐸。近年在九州北部發現小銅鐸的范,證實瞭這一論點。

袈裟櫸紋銅鐸 傳香川縣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