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晚期蔡昭侯之墓。位於安徽壽縣西門內。1955年治淮工程中發現,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安徽省博物館籌備處清理發掘。墓中所出的大量青銅器是春秋晚期的標準器,可以作為銅器斷代的尺規。銅器銘文記述瞭蔡與吳、楚的關係,是研究蔡國的歷史和物質文化的重要資料。

  該墓為近方形的土坑豎穴墓,南北長8.45米,東西寬7.1米,深3.35米。坑底有棺槨痕跡,骨骸已朽,東南角有1殉葬人。北端放樂器和禮器,其他三面放車馬器和兵器。西側有一長44.2米、寬2米的長方形漆器,漆器的南部有兩組玉飾。

  墓中出土隨葬品584件,其中青銅器486件,此外還有金葉、玉器、骨器及漆器等。青銅器絕大部分是蔡器,也有少數吳國器。兩件吳王光鑒是吳王嫁女於蔡的媵器。蔡器中有成套的樂器和禮器。樂器有甬鐘、編鐘、編鎛各一套。禮器多有自名,可以由此確定某種器形的名稱。如鼎屬有鼎、簔、傏;豆屬有豆與籩;缶有奠缶與盥缶。另外還出有戈、矛、劍、斧、鏃等兵器,軎、轄、鑾、銜、鑣、鈴、節約等車馬器,有銘文的銅器多達幾十種,銘多有“蔡侯鎢”字樣,可以確定此墓系蔡侯之墓。至於是哪代蔡侯,各說不一,有平侯、悼侯、昭侯、成侯、聲侯、元侯諸說,而以昭侯申(公元前518~前491年)說比較可信。史載蔡國於昭侯二十六年避楚就吳,遷都於此,因此墓的年代不能早於昭侯;另外蔡聲侯的墓已在淮南市發現,出有蔡侯產之用劍。根據吳王光鑒與蔡侯鐘的銘文,蔡侯既要“左右楚王”,又要與吳聯姻,其境況與昭侯前段的歷史相符。鎢與申音近,史書中蔡侯申之申即是鎢之借字。

鼎蓋銘文

壽縣蔡侯墓出土的銅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