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黃河中遊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位於陝西省華縣城西南,渭河支流西沙河的東岸。1955年起作過3次調查。1959年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陝西分隊華縣隊試掘,主要清理瞭兩個灰坑。60年代有人明確提出,它是同仰紹文化半坡類型具有一定淵源關係的一種新的文化遺存。

  這裏的陶器自具特徵,手制,胎壁較薄,少量內壁還留存因減薄器壁而刮劃的遺痕。夾砂陶多為桔黃色或磚紅色,有的內壁呈灰色。紋飾以劃紋為主,繩紋次之,也有少量的線紋、錐刺紋、附加堆紋紋,彩陶極少,僅見施於缽形鼎口沿的硃紅色寬帶紋。器形以罐為主,鼎極少。細泥陶多作桔紅色,少數為黑色,也見個別的白陶。少數細泥紅陶器內壁呈灰色,或口沿呈桔紅色而腹壁呈黑色。絕大多數經過打磨,內外壁光整,有些在口沿上飾刻齒紋和似陰弦紋的刻槽。器形有缽碗、杯和小口鼓腹平底甕。同時,還發現瞭磨光的石鑿、骨鏟及骨錐。老官臺遺存是半坡類型的前身,在華縣元君廟半坡類型墓葬填土中存在著老官臺一類陶片,是這類遺存的年代早於半坡類型的地層證據。關於老官臺遺存的文化性質,尚有不同的意見:有的認為它的主要特征與仰韶文化不同,也與年代相近的磁山和裴李崗遺存有別,主張獨立命名,稱為老官臺文化;也有的認為老官臺與大地灣下層同類,後者遺物豐富更具代表性,可稱為大地灣文化;有的則將它歸於仰韶文化最早的北首嶺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