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所說的東南亞,包括位於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許多國傢和地區。從舊石器時代早期開始,人類就涉足這個廣大區域。這裏的舊石器文化淵源於亞洲本土,考古學傢一般稱之為“礫石和石片工具傳統”或“砍斫器傳統”。在這個傳統之下,又可分出若幹地方類型。

  安雅辛文化 以“上緬甸人”的口語稱謂“安雅塔”(an-ya-tha) 命名。這種文化分佈於緬甸伊洛瓦底江流域,石製品分別發現於河谷旁高度不不同的四級階地的堆積物中。沒有動物化石共生。這些階地形成於交替出現的雨期和間雨期,與喜馬拉雅山冰期序列對比,時代應屬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

  安雅辛文化的制品主要用矽質凝灰巖礫石和矽化木塊作原料。矽化木產自第三紀地層,密度、硬度、彈性和韌度等均與火石、凝灰巖接近。但因受原來木紋結構的限制,隻能沿著大致與年輪軸垂直的平面打擊加工,從而限制瞭工具的類型。安雅辛的石器有4個基本類型,即:單面修理的砍斫器;兩面交互打擊的砍斫器;將長而扁平的矽化木塊的一端或兩端單面修理成刃的“手錛”;和西方的手斧一樣具有一個銳尖、但非兩面而是單面加工的“原型手斧”。上述工具主要用礫石或巖塊打制,石片工具在安雅辛文化中不占重要地位。

安雅辛文化的石器

  芬諾伊文化 分佈於泰國西部靠近緬甸的芬諾伊河流域。石制品發現於比現代河面高出約20米的礫石層中。原料為石英巖、砂巖等礫石。用單面打擊的方法將礫石的一邊或一端修理成刃。也有將扁平礫石的周邊進行修理的。石制品中包含一些石片,但經第二步加工的很少。芬諾伊文化在技術上和安雅辛文化十分接近,但年代尚未能確定。

  淡邊文化 典型遺址位於馬來西亞西北部霹靂河流域的哥打淡邊地方。石制品出自高出海面約70米的河流堆積,時代可能為中更新世初期,是目前所知的東南亞地區較早的舊石器。

  淡邊文化石制品的原料,多為石英巖礫石,石英和角頁巖的數量較少。石制品多半有河水沖磨的痕跡和較厚的石銹。石器包括用礫石打制的砍斫器、“啄掘器”和“原型手斧”,以及用石片加工的刮削器。砍斫器分單面打制和兩面打制的兩種,單面的占大多數。刮削器的修理工作比較粗糙,刃部常常是陡直的。

  巴芝丹文化 分佈在印度尼西亞中爪哇南部海岸的巴索卡河河谷,因典型遺址所在的小村莊而得名。石制品大多數用矽質凝灰巖礫石、少數用矽質灰巖和矽化木礫石制成。主要的工具為大石片或礫石打制的砍斫器,還有用石片加工成的“手錛”和“原型手斧”,以及用小石片制作的刮削器、鉆具和雕刻器等。過去認為巴芝丹文化不存在真正的手斧,但後來卻發現不少,有些還打制得很精致,和西方的手斧幾乎難以區別。

淡邊文化的石器

巴芝丹文化的手斧

  爪哇的中更新世堆積可歸為兩個大組:①下部的,即較早的普特詹甘層,含哲蒂斯動物群化石和莫佐克托人(Homo modjokertensis)等比較原始的直立人化石;②上部的,即較晚的卡佈層,含特裡尼爾動物群化石和比較進步的爪哇人(Jova man)化石。據 鉀-氬法斷代,典型的爪哇人生活在距今約50萬年。巴芝丹的石制品沒有和人類化石以及動物化石共生,而且在同一條河的三級不同高度的階地上都有發現,所以它的時代未能確定。根據地貌學研究,一般認為其時代相當於卡佈層後期,即中更新世末期。還有人認為這個文化一直延續到瞭晚更新世,即智人階段的昂棟人(Ngandong man)生活的時代。

  卡巴爾萬文化和塔邦文化 兩者均發現於菲律賓境內。卡巴爾萬文化分佈在呂宋島北部卡加延河流域。石制品由石片和礫石工具組成。原料多半為火成巖,也有一些矽質巖。礫石工具尺寸較大,一般用 6~25厘米的礫石打制,有的重達 1.5公斤,類型有砍斫器和“原型手斧”等。加工很簡單,而且都是單面打擊,手握部分常常保留原礫石面。石片工具的尺寸通常較小,唯一的例外是一種刮削器,它的尺寸大、短粗、高背、平腹,與澳大利亞的馬蹄形刮削器相似(見澳大利亞石器時代考古)。卡巴爾萬石制品出自含劍齒象等絕滅動物化石的河流堆積中,時代大約為中更新世後期。

卡巴爾萬文化的礫石工具

  塔邦文化分佈於巴拉望島西南海岸,這一帶有一系列石灰巖洞穴,其中以用“塔邦”鳥命名的“塔邦洞”為最著名。它高出海面約33.5米。洞內發現有上千件石制品和許多鳥骨、蝙蝠骨和小哺乳動物化石,還有炭屑、灰燼等用火證據。據放射性碳素斷代,文化層的年代從距今5萬至9千年。石制品全部用燧石作原料,其中絕大多數是有使用痕跡的石片,都是用直接打擊法產生的。經過修理的石片石器不到10%。修理工作用石錘進行,使用陡直加工的方法。工具一般是短粗的,類型以刮削器為主。其中一種叫“庫巴”或“駝背”的刮削器最具特色,它的器形和加工方法與澳大利亞的馬蹄形刮削器明顯一致,隻是尺寸略小。塔邦的石制品還包括少量用玄武巖礫石單面打制的砍斫器。

  紮本埃地點 位於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南部。石制品出自距瓦拉納河40米高的階地堆積,與一個含原齒象(Archidiskodon)侏儒種、大龜和豬(Celebochoerus)等絕滅動物在內的動物群共生,時代為晚更新世。石制品采用玉髓、碧玉和其他矽質巖作原料。石片一般不修理臺面。石器包括用短粗石片加工的尖狀器和刮削器。石制品在風格上和菲律賓、爪哇的同時期制品接近。

  尼阿地點 位於馬來西亞的沙撈越,是一個巨大的洞穴遺址。堆積中出土瞭大量石制品、骨制品和一具晚期智人的頭骨化石。共生的動物群中有一種絕滅的穿山甲(Manis Palaeojavanica),其餘多數是現生種。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約距今 4萬年。尼阿地點的石器以單面加工的石英巖礫石砍斫器為其特色,石制品還包括一般不作修理的大、小石片。人類占據這個洞穴的時間延續至距今5000年左右。雖然從下至上各層都發現有石器,但它們在類型和技術上並無明顯變化。

  東南亞舊石器和亞洲本土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在文化上屬於一個大的傳統。現有證據表明,生存在大陸上的早期人類,從舊石器時代早期起,趁更新世出現過的幾次低海面期的機會,不止一次地通過“陸橋”擴散到原先的海島上去。目前,這一地區的舊石器材料,雖然從早期到晚期都有,但是還很不完備,尤其是存在空白地區,不少遺址又缺乏有力的年代學證據,人類化石材料的發現也不平衡,除爪哇島外,其他地區十分稀少。因此,加強調查和發掘,仍然是東南亞地區舊石器時代考古工作的首要任務。

  

參考書目

 J. M. Coles and E.S.Higgs, The Archaeology of Early Man,Faber and Faber,London,1969.

 Ikawa-Smith,Fumiko.ed.,Early Paleolithic inSouth and East Asia,Mouton Publishers,1978.

 H.L. Movius,The Lower Palaeolithic Cultures of Southern and Eastern Asia,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NS-38(4),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