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的早期智人化石。發現於陝西省大荔縣解放村附近的洛河第三階地砂礫層之中。1978和1980年兩次發掘。同出的有石製品和哺乳動物化石。時代為中更新世末期,大約距今10餘萬年。

  人類化石 大荔人化石為一不足30歲的男性頭骨,基本保存完好,但沒有下頜骨伴存。頭頂相當低矮,前額扁平;眉脊粗壯,甚至超過北京人;眉脊上方有一條橫溝,溝兩端的腦顱前部向內側縮窄;骨壁很厚厚,與北京人相近。這些表現出直立人的原始性。但吻部不甚前突,顴弓細弱,顱骨最寬處不接近顱底而在顳骨鱗部後上部,顳骨鱗部不呈三角形,而呈圓鱗狀,這些又都是智人的進步特征。腦量估計為1120毫升,比北京人的平均值稍大。總的來說,體質特征介於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間。大荔人頭骨面部的一些特點與現代黃種人比較接近,而與歐洲及西亞的早期智人類型相距較遠。如顴骨較朝前使面部顯得扁平,鼻梁不高,鼻根處凹陷不深,額骨正中有一條矢狀隆起,頂骨和枕骨之間夾著一塊小的三角形的“印加骨”。印加骨在屬於黃種人一支的南美洲印加人中出現率特別高,在北京人中也較多見。因此,大荔人代表智人的一個新的亞種(Homo sapiens daliensis)。

  文化遺物 與大荔人同出的石制品約500多件,大多數是石片和石核,石器約占30%。石制品較小,長度一般不超過 4厘米,重量小於20克。原料多為采自當地砂礫層中的石英巖和燧石。打片方法以錘擊法為主,偶爾用砸擊法。用錘擊法生產石片後留下來的石核,一般較厚,形制不規整,多自然臺面。石核厚度大,表明其利用率不高。石片多不甚規整,也表明瞭打制技術的原始性。

  大荔人的工具主要是石片石器,用石塊、小礫石和石核做的也占一定的比例。石器以刮削器為主,尤以凹刃刮削器數量為多。其次是尖狀器,還有少量的雕刻器和石錐,但未發現盤狀刮削器、砍斫器和石球。大荔人用錘擊法修理石器,多向背面加工。修理工作相當粗糙,刃緣曲折,刃口不齊,鈍銳均有。單刃石器多於復刃石器,單刃石器的刃口多在毛坯左側。大荔人的石器在類型和修理方法上與北京人文化有許多相似之處,這表明二者關系密切。

  生活環境 與大荔人伴生的動物化石有古菱齒象、腫骨大角鹿、鴕鳥等10餘種。發現的植物孢粉不多,有篙、菊、藜等草本植物,松、柏、雲杉等針葉樹種,而沒有發現闊葉樹種。這表明當時的氣候不象北京人時期那樣溫暖而濕潤。

  

參考書目

 吳新智:陜西大荔縣發現的早期智人古老類型的—個完好頭骨,《中國科學》1981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