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瓷窯址。位於長沙市望城縣從銅官鎮至石渚湖約 5公裡的範圍之內。主要窯區在蘭岸嘴、瓦渣坪、蘭傢坡一帶,現尚存窯包13處。1957~1978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曾多次進行調查,1965和1978年兩次進行試掘。長沙銅官窯首創釉下彩繪,並把繪畫題材和詩文用於瓷器裝飾,為瓷器裝飾工藝的發展開闢瞭新途徑。長沙銅官窯未見於文獻記載,其發現對研究中國陶瓷史具有重要價值。

  燒造歷史 長沙銅官窯是在嶽州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見湘陰晉唐窯址)。在窯址中出土一些紀年器物,如開成三年(838)碗、大中九年(855)壺、大中十年鼓形器、開平三年(909)枕和天成四年(929)碾槽等。在出土元和三年(808)罐耳范的窯址堆積層下面,還有1米厚的堆積,可見在此之前應有一段燒造歷史。其燒造年代應始於中唐,盛於晚唐,衰於五代。

  窯爐結構與窯具 從已清理的兩座殘窯看,都是龍窯。窯床依山勢建造,呈20度坡。尖子山窯尚存火膛、火門、半圓形窯腔、風道和窯床的一段,窯床寬 3.2~3.3米,室內高2米,窯壁用青磚或土磚砌成。出土窯具有匣缽、墊餅、三足墊圈、印模及釉罐等。

  產品胎質與造型 窯址內所出瓷器大部分是灰白色胎,少數呈醬色。燒成溫度為攝氏1270°,其產品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壺(註子)、瓶、罐、碗、杯、盤、洗、盒、燈、燭臺;文化用品有硯、鎮紙、水盂、印盒;其他有枕、香爐、碾槽,還有大量鳥、獅、蛙、雞、犬、豬等玩具,其塑造手法簡潔,形態生動逼真。

  釉色與裝飾 以青釉為主,還有褐(包括黑、醬釉)、綠、白釉。其中青、褐、黑釉是鐵呈色,綠釉是銅呈色。青釉瓷器中用還原焰燒成的帶淺綠色,用氧化焰燒成的帶淺黃色。該窯的特點之一,是用陶模壓出的魚、鳥、獅子、葡萄、花瓣和人物圖案泥塊粘貼在器物表面作為裝飾。釉下彩繪是長沙銅官窯首創,彩色有藍、綠、黃、褐諸色。圖案有褐彩斑點、斑塊、綠彩斑點,或用褐綠斑點組成鱗形、瓔珞式圖案。該窯的釉下彩獨步一時,它最先把花鳥、草蟲、鹿、羊、蝴蝶、魚、水鴨、嬰兒、寶塔、雲氣、山水以及詩詞等題材作為瓷器裝飾。(見彩圖)

三彩瓷壺(唐) 湖南長沙銅官窯址出土

嬰兒瓷壺(唐) 湖南長沙銅官窯址出土

長沙銅官窯青釉褐斑貼花壺(唐代)

  內銷與外銷 長沙銅官窯的產品銷售甚廣,除瞭湖南的長沙、益陽、常德等地古墓和衡陽水井中有不少長沙銅官窯瓷器出土之外,在陜西、山東、遼寧、湖北、廣西、廣東及長江下遊、淮河流域的一些遺址和墓葬中均有出土,特別是唐代的商業都會揚州和對外貿易港口明州(今浙江寧波)出土尤多,且多精品。寧波出土的長沙銅官窯瓷器應是準備出口的外銷商品。在朝鮮、日本、東南亞、西亞等地都出土有長沙銅官窯瓷器,證明它是中國唐代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之一。

  

參考書目

 湖南省博物館:長沙瓦渣坪唐代窯址調查記,《文物》1960年3期。

 馮先銘:從兩次調查長沙銅官窯所得到的幾點收獲,《文物》1960年3期。

 長沙市文化局文物組:唐代長沙銅官窯址調查,《考古學報》1980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