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希和

  法國東方學傢。1878年5月28日生於巴黎,1945年10月26日卒於該地。畢業於政治學院和國立東方語言學院。曾從法國漢學傢E.É.沙畹(1865~1918)等人學習。1899年成為印度支那古跡調查會(後改為河內法國遠東東學院)的資助生。1900年來北京。在北京期間曾參預使館區鎮壓義和團起義的活動。此後至1902年共 3次來中國蒐集圖書、資料。

  1905年8月,伯希和受法國金石銘文與文藝學院和法國中亞考察委員會的委派,進行中亞考察。1906年8月底到達中國新疆喀什,直到1908年5月,對新疆的喀什地區和庫車托木舒克的脫庫孜薩來以及甘肅的敦煌石窟,進行瞭廣泛的考察,並在一些地區進行瞭盜掘,如在庫車附近的杜勒杜爾和蘇巴什挖掘瞭佛寺遺址,掠走瞭大量的珍貴文物,包括死文字文獻。特別是1908年2月到5月,繼英國A.斯坦因之後,他又攫取瞭敦煌寫卷的精華部分數千卷以及幡幢、繪畫等文物。這些文物和文獻資料,現在仍在以《伯希和考察隊叢刊》和《伯希和考察隊考古學叢刊》之名陸續出版。

  伯希和於1911年出任法蘭西學院歷史學與考古學教授。執教達34年。1921年被選為法國金石銘文與文藝學院院士。1925年起,負責主編歐洲的主要漢學雜志《通報》。1935年出任法國亞細亞學會主席。1939年被聘為中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伯希和掌握多種語言,有關考古學的著作主要有:《敦煌洞窟》(1922~1926)、《敦煌洞窟──伯希和筆記》(1981~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