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古代中國對海洋的認識

  近代中國的海洋研究

  當代中國的海洋科學

━━━━━━━━━━━━━━━━━━━━━━━━

引 言

 中國東南兩面瀕臨海洋,大陸海岸線北起遼寧省的鴨綠江口,南至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北侖河口,長達18000餘公裡,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傢之一。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是西北太平洋的邊緣海,總面積達473萬多平方公裡。在遼闊的中國海域,大小島嶼計有6000餘個。總面積8萬多平方公裡,約占中國陸地國土總面積的0.8%。中國海域自北緯3°~41°,跨越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三大氣候帶,海洋生物資源十分豐富,近海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淺海灘塗是建場曬鹽、發展海水養殖的優良場所。

  中國是世界上利用海洋最早的國傢之一。古人很早就已從海洋收取“漁鹽之利”和“舟楫之便”;同時不斷地觀察和認識海洋,積累瞭大量的海洋知識。其中,對一些領域的觀察和研究在歷史上曾有過輝煌的成就。但是,由於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沒落,特別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以後,帝國主義的入侵和掠奪,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傢,所以中國近代海洋科學的研究進展緩慢。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的海洋科學研究逐步展開,並取得瞭大量成果,為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振興經濟,作出越來越多的貢獻。

古代中國對海洋的認識

  我們的祖先在遠古時代已開始海洋捕撈。在山東省膠縣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遺址中,有大量海魚骨骼和成堆的魚鱗。經鑒定,它們分隸於鰳魚、梭魚、黑鯛和藍點馬鮫等3目4科。說明約在4000~5000年以前,中國沿海先民已能獵取在大洋和近海之間洄遊的中、上層魚類,人們對海洋魚類習性的認識已有一定的水平。記述公元前11~前6世紀周朝情況的《詩經》中,多次出現“海”字,並有江河“朝宗於海”的認識。西漢時期,已開辟瞭從太平洋進入印度洋的航線。據記載,三國時出現瞭中國第一篇潮汐專論──嚴畯的《潮水論》(已佚)。唐宋時期,中國的潮汐研究已達到很高水平。明代時,出現瞭中國現存最早的地區性海產動物志──屠本畯的《閩中海錯疏》。1405~1433年,明朝鄭和7次下“西洋”,最遠到達赤道以南的非洲東海岸和馬達加斯加島,比哥倫佈從歐洲到美洲的航行(1492~1504)要早半個多世紀,而且在航海技術水平和對海洋的認識上,也遠遠超過當時的西方。可見,在古代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對海洋的認識和利用在世界上是居於前列的。

  中國古代對海洋的認識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地貌、海洋氣象、海洋潮汐和海產生物4個方面。同時,為瞭利用灘塗和抵禦海洋自然災害,在海岸防護和圍墾工程方面,也取得許多成就。

  海陸分佈和海洋地貌知識 戰國時代,齊國的鄒衍(公元前305~前240)曾提出一種海洋型地球觀──大九洲說,闡述瞭世界海陸分佈的大勢。他認為世界很大,像中國這樣大的陸地有81個,彼此被“裨海”相隔,又都被“大瀛海”環繞,再外面才是天地接壤之處。這裡所說的“裨海”和“大瀛海”,分別相當於今日的“海”和“洋”。

  晉代葛洪在《神仙傳》一書中,提出“東海三為桑田”、明確地表達瞭海陸屢有變遷的思想。

  中國古代主要采用地文導航,所用的水路簿、針經和海圖,均盡可能地詳載航線上可用於導航的地貌:山形、水勢、島嶼、暗礁、港灣和海底泥等。例如保存至今的明代胡宗憲《籌海圖編》中的《沿海山沙圖》、《沿海郡縣圖》、《登萊遼海圖》,《鄭開陽雜著》中的《萬裡海防圖》、《海運全圖》,茅元儀《武備志》中的《海防圖》和《鄭和航海圖》等。其中,記載海洋地貌最為詳盡的是《鄭和航海圖》,該圖是中國傳統繪圖方法繪制海圖的高峰,較正確地繪有中外島嶼846個,並分出島、嶼、沙、淺、石塘、港、礁、硤、石、門、洲等11種地貌類型。

  中國古代海塘圖實際是河口海岸地貌圖,如清代方觀承《兩浙海塘通志》和翟均廉《海塘錄》中的圖。圖中明顯可見海塘分佈並不連續,低平的海岸有海塘分佈,塘外有大片灘塗;而海岸山地則沒有海塘。

  海洋氣象知識 中國古代有關海洋氣象知識的書籍很多,僅《漢書·藝文志》中提到西漢時海中占驗書就有136卷,其中《海中日月彗虹雜占》有18卷。至元、明兩代,人們把水手和漁民的天氣經驗用五言和四言的韻語表達出來。如明代張燮《東西洋考》中記有“烏雲接日,雨即傾滴”,“迎雲對風行,風雨轉時辰”,“斷虹晚見,不明天變,斷虹早掛,有風不怕”等。

  在海事活動中,風是至關重要的天氣要素,所以在古代對風的認識較為深刻。中國古代水手、漁民知道用各種方法預測海洋風暴。他們把一年中海上常有風暴的日期記下來,稱為“暴日”或“颶日”。一些航海書籍中記有全年暴日及其名稱,如《順風相送》中有逐月惡風條。並總結出暴風季節發生的規律和暴日在不同時節的頻率,從而找出海上活動的危險期和安全期。古代預測臺風的一種辦法是觀察海洋現象。海洋長浪有很高的運動速度,臺風還在外洋時,其形成的長浪已傳播到近海,形成湧浪,造成潮汐異常、海底淤泥攪起、海水發臭、海洋動物表現異常等現象。人們把上述現象稱之為“天神未動,海神先動”,並把這種無風的湧浪稱為“移浪”或“風潮”。

  中國很早就以風作動力,用帆助航。東漢時,利用季風航海已有文字記載,把每年梅雨後出現的東南季風稱為“舶䑲風”。唐、宋以後,利用季風航海十分廣泛。明代鄭和7次出海,多在冬、春季節利用東北季風啟航,又多在夏、秋季節利用西南季風返航,說明他們已較充分地認識和利用瞭亞洲南部、北印度洋上風向和海流季節性變化的規律。在航行途中他們觀察日月星辰的出沒和位移、風向、天色、雲狀、霾霧、氣溫及洋面波濤的變化,預測海洋氣象、水文潮汐的變化趨勢,保證瞭航行的安全。

  海洋潮汐知識 中國殷商時代已出現“濤”字(  ),這個字後來被解釋為“潮”字的同義詞。現見中國古籍最早對海洋潮汐現象做出科學解釋的,是東漢王充。他在《論衡·書虛》篇中提出“濤之起也,隨月盛衰”,對潮汐和月亮的關系進行瞭論述。西晉楊泉,唐朝竇叔蒙和封演,宋代張君房、燕肅、餘靖、沈括,元末明初史伯璿等,堅持發展瞭王充的理論。東晉葛洪和唐代盧肇引進瞭太陽在潮汐中的作用。竇叔蒙指出,“以潮汐作濤,必待於月。月與海相推,海與月相期”;對潮汐周期的推算,也很有見地;並繪制理論潮汐表“竇叔蒙濤時圖”(圖1

)。封演用“潛相感致,體於盈縮”的論點解釋潮汐成因。張君房在《潮說》中,最早定出潮時逐日推遲數為3.363刻(古時一晝夜為100刻)。燕肅則提出潮汐“隨日而應月,依陰而附陽”的理論,並改進理論潮時的推算,指出潮時逐日推遲數有大盡(一朔望月30天)和小盡(29天)之分,定大盡為3.72刻,小盡為3.735刻。沈括堅持“應月說”,最早對“平均高潮間隙”下瞭明確的定義,並主張用高潮間隙來修改地區性潮汐表。

  中國古代對喇叭形河口湧潮的成因,也有深刻的認識。王充在批駁關於伍子胥冤魂驅水形成湧潮的迷信說法後,指出潮汐在大海中隻是“漾馳而已”,進入殆小淺狹的河口後,才激起湧潮。葛洪則提出潮汐的“力”和“勢”。盧肇提出江水和海潮在狹窄的河道相遇,激而為鬥,形成湧潮。燕肅則更確切地提出,錢塘江湧潮是由於河口存在攔門沙坎所致。清代周春註意到錢塘江潮有南潮、北潮之分。兩潮交叉重疊處正好在海寧塘靠岸,因此海寧成為觀潮的勝地。

  實測潮汐表在中國發展也很早。東漢馬援在瓊州海峽兩邊建有“潮信碑”(今無存)。現存北宋呂昌明於1056年編制的“浙江四時潮候圖”,曾被刻成石碑立於錢塘江畔供渡江用。它比歐洲現存最早的潮汐表──大英博物館所藏的13世紀的“倫敦橋漲潮時間表”早得多。明清還出現許多潮汐實測表。

  中國古代對潮汐的研究,至宋代達到高峰。由於古代潮汐研究的論述很多,流傳下來的文獻資料也較多,僅專論就不下數十種。其中,清代俞思謙編輯的《海潮輯說》、翟均廉《海塘錄》等收錄保存瞭古代不少潮汐著作。

  海洋生物知識 中國古代對海洋生物的認識和研究,多集中在物種的形態、生態、分佈和利用方面。其中,不少種類的名稱沿用至今。從遠古時代至16世紀,中國有關海洋生物的知識,主要散見於醫書和沿海地方志中。16世紀末以後,出現瞭敘述海洋生物的專著。

  公元前3世紀問世的《黃帝內經》,已提到海洋軟體動物烏賊和鮑。公元1世紀的《神農本草經》,記載瞭馬尾藻和羊棲菜,以及近江牡蠣等6種海洋軟體動物的形態、產地、食療性質和利用方法。宋代寇宗奭編輯的《本草衍義》中,收入的海洋生物藥物有海狗、海蛤、玳瑁、牡蠣和烏賊等十多種。

  古代對海洋生物的生態習性有不少記載。三國吳人康泰《扶南傳》提到:南海珊瑚洲洲底有盤石,珊瑚生其上也。三國沈螢《臨海異物志》,敘述瞭招潮(一種小蟹)的活動與潮汐周期同步的生物節律。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一書,記載瞭船蛆“攢木食船”;寄居蟹“寄居之蟲……本無殼,入空螺殼中載以行”;飛魚“魚長一尺,飛即凌雲空,息即歸潭底”;烏賊“遇大魚,輒放墨,方數尺,以混其身”等。

  明清時期出現瞭不少地區性的海洋生物專著。主要有明代屠本畯的《閩中海錯疏》和清朝郭柏蒼的《海錯百一錄》,重點記錄瞭福建沿海的海洋生物。清朝郝懿行和李調元分別編寫的《記海錯》和《然犀志》,前者記錄山東沿海的海洋生物,後者記錄廣東沿海的海洋生物。

  對海洋生物生態習性的瞭解與掌握,促進瞭中國古代海產養殖業的發展。據已發現的文獻記載,早在宋代就已養殖牡蠣、珍珠貝和蟶,鯔魚的養殖歷史也很悠久。

  海岸工程 海塘 中國沿海特別是東南沿海,風暴潮災十分嚴重。據史載初步統計就有213次。為瞭保護生命財產,發展農業生產,古代沿海地區普遍修築起海塘,其中以江浙海塘氣勢最雄偉、技術最復雜。它和萬裡長城、大運河一起成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

  海塘起源很早。史載東漢已開始有江浙海塘,唐代具有較大的規模。以後,技術不斷改進,先後出現板築法、竹籠實石法、坡陀法、縱橫疊石法等,並出現備塘河、坦水等附屬工程。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歷代工程基礎上,動員較大人力修建瞭從金山衛到杭州的石塘。

  潮閘 中國古代出海河口常設潮閘。北宋時修建的莆田木蘭陂是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建陂前溪海不分,潮汐往來,瀉鹵彌天,農田旱澇頻繁。建陂後,下禦咸潮,上截淡水,灌田萬餘頃,至今仍發揮著水利效益。

  水城 山東蓬萊古水城(圖2),水城內有小海,風平浪靜,為宋元明清海防要地,至今猶存。它始建於1043年,擴建於1376年。水城有平浪臺、防波堤、水門等,彼此配合,有效地遏止湧入水門的潮汐和風浪。水城碼頭高程設計也很合理。

近代中國的海洋研究

  近代中國的海洋科學研究,是從20世紀初開始的。開創中國近代海洋研究的學術團體,主要有:中國地學會、中國科學社、中華海產生物學會和太平洋科學協會海洋學組中國分會。中國動物學會和中國地理學會也開展過一些海洋研究活動。

  1909年成立的中國地學會,從地學科學的角度,對海洋地理、海洋地質、海產生物和海洋氣象等進行研究,並通過其會刊《地學雜志》,宣傳海洋科學知識。1914年創辦的中國科學社,為促進中國近代海洋科學的發展作出過積極的貢獻。該社的著名生物學傢秉志、伍獻文、王傢楫、朱元鼎、陳兼善、陳子英、張璽、曾呈奎等,都是中國近代海洋生物研究的先驅者。中華海產生物學會是中國專事海洋生物學研究的學術團體,1931年7月在廈門大學正式成立,陳子英為主要負責人。每年暑期在廈門舉辦研究活動和海產生物講習班。太平洋科學協會海洋學組中國分會於1935年4月10日在南京成立,丁文江任主席。該會是綜合性海洋科學研究團體,擬定瞭研究發展計劃,但多數沒有實現。

  1922年,海軍部設立海道測量局,中國的海道測量工作開始起步。至1935年,該局共繪出圖30餘幅,編有《水道圖志》一冊。建於1928年的青島觀象臺海洋科,是中國第一個海洋水文氣象和生物觀測研究機構。中國科學社籌建的青島水族館也由該科管理。海洋科主辦刊物《海洋半年刊》。

  1937年下半年至40年代末,中國的海洋科學研究絕大部分陷於停頓。1941年4~10月,由馬廷英、唐世鳳等組成的福建東山海洋考察團,是抗日戰爭期間國內惟一的一次海洋考察。這期間,在國內外堅持進行海洋生物學研究並取得成果的,有朱元鼎、曾呈奎、鄭重等。其中,朱樹屏研究成功的人工海藻培養液第10號配方,為許多國傢所采用。抗日戰爭勝利後,童第周在山東大學、馬廷英在臺灣大學、唐世鳳在廈門大學分別創立海洋研究所。廈門大學還設立瞭海洋學系。

  這時期研究的學科多偏重於海洋生物、海洋地理、海洋地質和海洋水文氣象方面。

  海洋水文氣象研究 1916年竺可楨發表《中國之雨量及風暴說》,論述瞭海洋氣候對中國大陸氣候的影響,以及臺風生成的原因和侵襲中國的路徑;1925年和1934年,他又先後發表《臺風的源地與轉向》和《東南季風與中國之雨量》,把沿海的天氣現象與海洋環境因素的變化聯系起來。青島觀象臺臺長蔣丙然編著的《中國海及日本海海水溫度分配圖》,繪出瞭周年平均等溫線圖、周年變差等溫線圖及各月等溫線圖共12幅,並對海水溫度變動的原因作瞭說明。

  海洋生物研究 當時有兩個研究中心,南方集中在廈門,北方集中在青島。主要的海洋生物考察有:1927年,中山大學生物系主任費鴻年組織海南島沿海生物考察。1934年,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等6個單位組織海南生物科學采集團。從30年代初開始,國立北平研究院動物研究所先後對山東沿海的海產動物進行多次調查;1935~1936年組建張璽任領隊的膠州灣海產動物采集團,出版調查報告4期3卷。1935年6~12月,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組織瞭渤海和山東半島沿海的海洋學和生物學調查,由伍獻文、王傢楫、唐世鳳負責,考察內容包括海洋物理、海產生物和漁業,考察報告於1937年2月出版。由於重視實地考察,因而對海洋生物分類、形態的研究取得瞭一些成果。其中,海洋動物的研究以海洋魚類、海洋甲殼動物和海洋軟體動物為主。

  海洋地理地質研究 主要圍繞著海洋歷史地理和海岸變遷等方面進行研究,其成果多發表在《地學雜志》、《地理學報》和地質調查所出版的刊物上。

當代中國的海洋科學

  發展概況 1950年8月,中國科學院在青島成立水生生物研究所海洋生物研究室,於1959年1月擴建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1952年,成立山東大學海洋系。1959年3月,建立山東海洋學院。隨後,陸續建立瞭一批海洋科學研究機構。1964年建立瞭國傢海洋局。到1983年,中國科學院、國傢海洋局、教育部、地質礦產部、石油部、農牧漁業部、交通部和沿海省、市、自治區,建立各種海洋科研調查機構100多個(見中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

  30多年來,中國的海洋科研部門進行瞭大量的考察和科研工作。50年代初期,對海洋生物、海洋水文開展瞭調查研究。1953年,在趙九章教授指導下,有關單位在青島市小麥島建立瞭中國第一個波浪觀測站,開始波浪研究工作。同時,一些單位開始研究天津新港泥沙洄淤問題,河流入海河口的演變規律,以及中國近海水聲學考察工作。1956年,國務院科學技術規劃委員會編制1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海洋科學技術發展第一次被列入國傢的科學技術規劃。

  1957~1958年,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進行瞭渤海及北黃海西部海洋綜合調查,並與水產部黃海水產研究所、海軍和山東大學海洋系等單位協作,完成瞭多次同步觀測。1958~1960年,國傢科委海洋組組織全國60多個單位,進行全國海洋綜合調查。1959年,地質部第五物探大隊和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協作,開始在渤海海域進行以尋找石油資源為目標的海洋地球物理調查。同年,地質部航空測量大隊對整個渤海和沿海地區,進行瞭中國首次海上航空磁力測量。60年代後期以來,為尋找海底石油和天然氣開展瞭大規模的海洋地質和地球物理調查。1974年,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綜合考察瞭西沙群島海域。1976~1980年,國傢海洋局根據中國第一次遠程運載火箭試驗的要求,在太平洋中部特定海區進行綜合調查。1978~1979年,國傢海洋局等部門參加瞭第一次全球大氣試驗,在中太平洋西部進行調查、試驗。1980~1985年,國傢海洋局等組織中國沿海10省、市、自治區進行全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1983年,國傢海洋局進行瞭北太平洋錳結核調查和南海中部綜合調查。1984年,中國首次派出南極考察隊進行南大洋和南極大陸科學考察。同年,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對南沙群島鄰近海域進行瞭綜合考察。

  除上述大型海洋考察活動之外,中國從50年代開始還定期進行海洋水文標準斷面調查、海道測量,並進行瞭中美長江口海洋沉積合作調查、海底電纜路由調查等。

  中國的海洋科學考察工作,獲得瞭大部分中國近海和部分遠洋的資料,為海洋科學研究和海洋開發利用提供瞭重要資料。

  海洋科學研究 中國現代的海洋科學研究,主要是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圍繞著海洋物理、海洋地質、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學等領域進行的。

  海洋物理學 ① 中國近海水文特征研究。從50年代開始,赫崇本、毛漢禮等對中國近海的水文要素及其時空分佈和變化特征進行瞭描述和分析,並開始劃分水團和水系。70年代後期,中國開始用現代海-氣相互作用的理論,對大尺度的海洋水文特征進行瞭系統的研究。先後進行研究的課題有:溫度、鹽度、密度、躍層的時空變化,水團和水系的性質、消長變化規律,降溫期海水混合層深度和溫、鹽值計算,內波和躍層的范圍、類型、示性特征和季節變化,長江口和杭州灣沖淡水混合過程及其對中國近海水文特征的影響,臺灣海峽及其鄰近海域水文特征,北部灣冬、夏季水文特征,南海各島嶼海域水文特征和水團等,並重點進行瞭黃海冷水團和海冰的研究。

  ② 潮汐、海流和波浪研究。1956年,海軍編制出中國一些主要港口的潮汐表;青島驗潮站的平均海平面被確定為中國陸地高程基準面。60年代初,編制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及舟山群島附近海區、北部灣等6個海區的永久潮流表和半日潮流圖。從1980年起,國傢海洋局開始編制世界潮汐表。在潮汐理論研究方面,1964年完成瞭《中國近海的潮波系統》研究報告。以後,對陸架海的潮汐理論進行研究,包括摩擦的非線性效應、摩擦對海灣中潮波的影響、黃海潮能消耗等課題。還開展瞭中國古潮汐理論的研究。

  中國學者比較系統地研究瞭中國近海海流系統的結構、途徑、性質、強度、變化、沿岸流與外海流的相互關系,黑潮流速與地形關系等問題。總結瞭東海海流系的基本流型和變化,提出東海海流系統的基本模式;發現瞭南海表層流受季風控制,具有漂流性質,指出冬季存在一個逆向的“南海暖流”;提出瞭餘流、地轉流和考慮渦動、摩擦效應的海流計算方法。

  文聖常等從50年代起,應用能量平衡和譜方法結合起來的觀點,提出瞭一種海浪預報方法,並對淺海風浪形成、湧浪傳播和近岸波變化等進行研究。一些學者還結合海港工程、石油鉆探設施、船舶設計等,對波浪理論的應用進行瞭研究,為工程提供最優設計參數。

  ③ 海洋氣象學研究。研究的重點是不同海區的氣候特征和預報方法。臺風和臺風預報方法的研究開展得比較早,中央氣象局等部門先後匯編出版瞭《臺風路徑及其一些統計》和《臺風年鑒》。70年代後,臺風數值模擬研究進展很快,西太平洋臺風預報的正壓原理方程模式,已成為中國臺風路徑預報的方法之一。對沿岸海區的海霧分佈及其消長規律,海霧中、長期預報方法也進行瞭研究。

  ④ 海洋聲學研究。50年代後期,在汪德昭主持下,有關單位開始進行中國近海聲學考察,並組織瞭中蘇聯合水聲考察。其後,分別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四個海區進行多次水聲物理試驗,對聲波在典型的海洋水文條件下傳播、衰減、混響強度和海洋環境噪聲進行瞭試驗,獲得大量數據,總結出一些淺海聲波傳播規律。同時,進行瞭目標反射特性和艦船輻射噪聲的測量,開展瞭中國近海聲速分佈規律的研究,對淺海聲道的成因進行瞭系統的分析。還利用簡正波理論、射線方法和角度譜方法探討瞭淺海中遠程混響問題,對淺海信道中信號場的橫向相關作瞭理論分析,給出瞭依賴於海底性質的表達式,並指出在一定范圍內相關性隨距離增加而增加。

  ⑤ 海洋光學研究。進行瞭海上光學測量儀器的研制、激光技術在海洋中的應用、海水光衰減系數與海水中葉綠素含量之間相關關系的研究,獲得瞭海洋光學漫射衰減系數的垂直分佈與溶解氧的垂直分佈有一定關系,其水平分佈反映混濁水的漫延特征等成果。

  海洋地質學 從50年代開始,廣泛地開展瞭河口、海岸、島嶼、陸架、陸坡以及深海大洋的地質和地球物理綜合調查,研究瞭海平面變動、河口海岸及其三角洲的演變、海底地形地貌、沉積作用模式,並根據大規模實測重力、磁力和地震資料,探討瞭中國近海盆地的形成、演化和大地構造問題,有力地指導瞭近海油氣資源的勘探,並在大陸架地區鉆探出工業油氣流。

  ① 海洋沉積和地貌研究。任美鍔等研究瞭淤泥質海岸的發育和潮灘的沉積規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分別研究瞭沙質海岸和珊瑚礁海岸的發育規律,提出瞭沙質海岸沿岸輸沙率的定量計算公式等。

  陳吉餘及其他中國學者對長江口、黃河口和珠江口、錢塘江口、灤河口等進行瞭地貌發育、沉積過程和動力作用的研究,討論瞭潮汐和潮流的特征、河口環流、岸灘沖淤和河槽演變等問題,並對三角洲沉積相和沉積模式作瞭廣泛的探討,發展瞭動力、沉積和地貌相結合的“海岸動力地貌”研究,為港灣建設、航道整治和灘塗開發等提供瞭科學依據。

  大陸架研究方面,在50年代末全國海洋綜合調查有關沉積類型成果的基礎上,有關單位分別對中國各海域進行瞭10×10公裡測網的測深和取樣工作,初步查明中國近海大陸架地區的海底地形、沉積物類型及其分佈,研究瞭沉積物的主要物質組成和沉積礦產,並編繪出1:100萬比例尺的海底地貌、沉積圖集,進而發現瞭若幹有遠景的砂礦點,並深入地研究瞭海綠石、黃鐵礦等自生礦物和粘土礦物。業治錚等探討瞭沖繩海槽的半深海沉積、濁流沉積和火山沉積,以及沉積速率與地殼沉降的關系。此外,大量14C測年數據證實中國大陸架在玉木冰期有低海平面存在;微體古生物的研究闡明瞭海陸過渡相環境中化石群的分佈;地球化學的研究提出瞭沉積相的地球化學指標和元素分佈規律,較好地闡明瞭海陸變遷和沉積過程。1980~1981年中美兩國科學傢對長江口及鄰近陸架的聯合考察,進一步推動瞭沉積動力學研究。

  ② 地球物理研究。50年代末,劉光鼎等首先在渤海進行地震反射、重力、磁力的儀器和方法試驗,隨後建立無線電定位系統並在各海區開展地球物理測量。70年代末,廣泛采用綜合衛星導航結合無線電定位系統進行測量定位,在100多萬平方公裡的近海大陸架地區系統地完成瞭1∶100萬比例尺的綜合地球物理概查。在此基礎上,先後發現渤海、南黃海、東海陸架、珠江口、北部灣和鶯歌海等大型沉積盆地,並建立起各盆地的地層層序,完成構造區劃,探討其含油氣性。1967年在渤海鉆獲工業油流,隨後相繼在北部灣、鶯歌海、珠江口和東海陸架等盆地鉆獲工業油氣流,為中國近海大陸架的油氣勘探和開發開辟瞭廣闊的前景。

  ③ 大地構造研究。70年代以來,在中國海域大規模地球物理調查基礎上,中國學者先後探討瞭渤海盆地、東海陸架盆地、珠江口盆地等海域盆地的地質特征及演化歷史。朱夏等聯系全球板塊大地構造背景,深入地討論瞭中國大陸邊緣的構造演化問題。

  1979~1980年,地質礦產部南海地質調查指揮部與美國拉蒙特-多爾蒂地質研究所合作,在南海中部和北部開展地質-地球物理綜合調查,探討瞭南中國海海盆的地殼結構,並根據磁條帶異常闡述瞭盆地的擴張史。1985年,雙方又合作完成瞭南中國海北部陸架區的深地震、熱流測量和南部深海盆地的綜合地球物理測量。

  海洋生物學 這方面的研究基礎較好、歷史較長。30多年來,取得的成果較多。

  ① 海洋生物分類、區系研究。基本弄清瞭中國近海各類動植物的種類、形態、生態、分佈及資源情況,初步劃分瞭中國海區動植物區系,編寫瞭各種專著。

  在海藻研究中,曾呈奎等在底棲藻類方面建立瞭一個新科、一些新屬和幾十個新種。在海洋魚類研究中,系統地研究瞭中國海區的魚類,特別是石首魚科和軟骨魚類的分類、演化,已發現中國海區的魚類有1200多種。中國海洋無脊椎動物研究的重點是經濟價值較大的軟體動物、甲殼動物和棘皮動物等。基本上瞭解瞭軟體動物的種類、形態、特征和地理分佈等,發現瞭一些新屬、新種。甲殼動物方面,在黃海和東海已發現的撓足類超過200種,在中國近海已發現的蝦類超過300種、蟹類超過600種。在棘皮動物分類研究中,進行瞭區域性種類的調查研究,並已鑒定出海參綱40餘種、海膽綱20餘種、蛇尾綱約40種、海星綱約20種。在毛顎動物研究方面,中國各海區已發現29種型,占世界種型的五分之二。對環節動物多毛類的研究,在渤海發現多毛類100多種,西沙和中沙群島海域發現60多種。

  在海洋生物區系研究中,對底棲藻類、底棲無脊椎動物和浮遊動、植物區系進行瞭大量的研究。根據曾呈奎等提出的區系劃分的標準,中國學者共同確定瞭長江口至濟州島和對馬島之間的聯線,作為北太平洋溫帶區系區和印度-西太平洋熱帶區系區之間的分界線,同時也是中國近海東亞亞區和中日亞區之間的分界線,補充修正瞭外國學者的劃分方案(見海洋生物地理)。

  ② 海洋生態學研究。對中國各海域的浮遊生物、底棲生物和遊泳生物均開展瞭系統的研究,包括種群組成、生活習性、季節變化、分佈和移動,以及與海洋環境的關系等。還開展瞭生態系的研究。

  在海洋群落生物學方面,已基本掌握瞭中國各海區浮遊生物和底棲生物的分佈和數量變動規律、群落區系特點及其與海區水系、沉積物分佈的關系。發現浮遊生物數量大小分佈的次序是東海、渤海、黃海;底棲生物數量大小分佈的次序是黃海、東海、渤海、南海;發現黃海較深水域有冷水性底棲生物群落存在,並占瞭絕對優勢,弄清瞭黃海生物地理學的特點。在個體和種群生態學研究方面,主要對經濟海產魚類、蝦類等進行瞭研究,對其生活、生殖習性和洄遊規律有瞭較深入的瞭解,為漁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和預報提供瞭科學依據。

  從50年代開始,中國學者對港灣污著生物群落和鉆孔生物群落的種類、形態、數量及個體生態和群落生態,進行瞭系統的研究。他們的成果對防鉆蝕和污損的研究起瞭重要作用。

  ③ 海洋實驗生態學研究。經過30多年的努力,在主要經濟海產動植物的實驗生態學研究方面有瞭顯著的進展,其中海帶、紫菜和對蝦、貽貝、扇貝、合浦珠母貝、大珠母貝,以及梭魚、牙鮃等20多種魚的實驗生態學研究較有成效,成功地解決瞭苗種培育、育珠技術和人工養殖技術,獲得瞭經濟效益。

  海洋化學 ① 海洋水文化學研究。50年代初,結合局部海區的漁場調查,進行瞭海水營養鹽分析。其後,全面開展瞭近海水域中各種化學要素含量、分佈、變化以及它們與海洋生物、水文地質環境的關系,總結瞭各海區的水化學特點。

  ② 海洋資源化學研究。研究瞭從海水或海水制鹽苦鹵中分離、提取化學資源的技術及有關的理論問題。研究瞭30多種海水化學產品的提取技術和方法,其中可進行工業化生產的有氯化鉀、溴素、硼酸、氯化鎂、硫酸鎂等十多種。海水淡化也已進入工業化生產。

  ③ 海洋地球化學與物理化學研究。重點研究瞭河口矽酸鹽含量變化及其在水合氧化物的吸附過程、海水基本物質物理化學性質,用數學模式分析矽酸鹽在河口的分佈、轉移規律等。70年代以後,還研究瞭海洋地球化學過程的平衡與動力學問題,不同海域沉積物中重金屬污染和沉積物中地球化學要素分佈、變化規律,以及部分洋底沉積物中地球化學要素分佈特征。

  海洋環境化學主要在海洋放射性污染方面進行瞭研究。

  海洋工程 主要集中在近岸工程和港口工程研究方面。從1952年起,在嚴愷指導下有關單位進行瞭塘沽新港洄淤的試驗研究,初步掌握瞭細顆粒泥沙運動特性,結合現場勘測資料的綜合分析和整體模型試驗的結果,提出瞭洄淤治理工程方案,為新港擴建提供瞭重要依據。50年代末,上海航道局、華東水利學院等單位開始對長江口治理工程進行調查研究,提出瞭整治方案。其他河口,如甌江口、錢塘江口和珠江口等的治理研究都已取得成效。在福建、浙江沿海長期海岸防護工程的研究中,有關單位建立瞭海堤試驗站和保灘促淤實驗站,研究風浪與海堤的相互作用機理,有效地提高瞭抵禦臺風和風暴潮的能力。交通部匯集全國科研成果,編制成的《港口工程技術規范》大大提高瞭築港技術水平。隨著海洋石油開發事業的發展,離岸工程研究在中國有瞭發展,鉆井平臺、潛水技術也取得瞭進展。在海洋能的開發利用方面,水利電力部組織沿海各省市對中國沿海的潮汐能資源進行瞭兩次普查,做瞭一些開發試驗和理論研究工作,於1980年建成江廈潮汐發電站。

  海洋環境保護研究 中國的海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始於70年代初。先後對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約45萬平方公裡的海域,進行瞭多次海洋污染綜合調查、專題調查和監測調查,累計測站5000多個,采集瞭約40萬個海水、底質和生物樣品,基本掌握瞭中國近海海域的污染范圍、程度和變化趨勢。同時,對沿海地區污染源進行瞭調查,初步查明瞭中國近海主要污染物的來源、分佈、入海途徑和入海量;對海洋環境污染變化趨勢和污染源的相關性也進行瞭調查研究。

  70年代初,在進行近岸海域污染狀況調查中,同時進行瞭部分測試方法的研究,編寫瞭統一的調查和測試方法手冊。1977年,國傢海洋局組織瞭有關海洋、科研、教育、衛生等部門共22個單位,對水質、底質、生物體中近80種污染物的測試方法進行瞭較全面的驗證,制定出統一的海洋污染調查方法,出版瞭《海洋污染調查暫行規范》。1982年,中國頒佈瞭《海水水質標準》。接著又頒佈瞭《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使中國海洋環境保護工作走上瞭以法律為準繩的科學軌道。1984年,中國建立“全國海洋污染監測網”,用飛機、船隻及新的監測儀器對中國沿海海域定期進行污染監測。

  中國學者還比較深入地對渤海、膠州灣、長江口、杭州灣和珠江口的自凈能力進行瞭調查,提出瞭渤海灣環境質量評價和自凈能力的研究報告,為渤海環境保護提供瞭科學依據。

  海洋調查觀測技術 隨著海洋調查研究工作的開展,中國現已形成瞭一支門類比較齊全的海洋調查技術隊伍。中國研制生產的調查觀測設備和儀器,基本上保證瞭海洋科學工作的需要。

  ① 海洋調查觀測平臺方面。截至1984年底,中國改裝和建造瞭165艘綜合和專業調查船,總噸位15萬噸,占世界第4位。1956年,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改裝成中國第一艘海洋綜合調查船──“金星”號。60年代,中國設計建造瞭第一艘教學實驗船“東方紅”號和遠洋調查船“實踐”號等。1972年,國傢海洋局改裝成第一艘萬噸級遠洋綜合調查船──“向陽紅05”號。地質部設計建造瞭中國第一艘海洋石油雙體鉆井船“勘探1”號。

  從50年代開始,中國開始研制海洋水文氣象觀測浮標,先後研制成“HFB-1型”和“南浮1型”浮標。70年代初中國開始研制深潛器,1980年研制出搶險救生載人潛水器,還研制出HROL型無人遙控潛水器。

  ② 海洋觀測儀器方面。中國從50年代開始研制和生產海洋常規觀測儀器。60年代和70年代初,先後組織兩次全國海洋儀器技術攻關,研制出各種海洋觀測儀器50多種,包括金屬彈簧重力儀、振弦式海洋重力儀和核子旋進海洋磁力儀。70年代末以來,中國的海洋儀器逐步向自記、走航、遙測、遙控方向發展。到1984年底,中國已研制和生產的海洋儀器達130多種。水聲技術、海洋遙感技術、激光技術、電子計算機在海洋上的應用技術等也都有瞭長足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