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生於深海底的礦物。以錳和鐵的氧化物和氫氧化物為主要組分,含多種金屬元素如銅、鎳、鈷等,大都以結核狀存在。亦稱錳礦球、錳礦瘤、錳團塊或多金屬結核。因其儲量巨大,並在繼續增長,已成為一種巨大的潛在金屬資源。

  資源和研究概況 世界各大洋底錳結核的總儲量各人估計不同,有人估計為30000億噸。僅太平洋底錳結核的儲量就達17000億噸,其中含錳4000億噸,鎳164億噸,銅888億噸,鈷58億噸。亦有人估計太平洋錳結核量為1000~2000億噸左右。南太平洋錳結核各種金屬含量較低,隻有個別地方銅和鎳的總品位大於1.8%。大西洋和印度洋錳結核的經濟評價亦較差。根據同位素測定得出深海錳結核的生長速率為平均100萬年增長幾毫米至幾厘米,估計現仍以每年約1000萬噸的速率生長。深海錳結核實為取之不竭的“活”礦床。

  早在1872~1876年“挑戰者”號進行環球考察時,就已經發現深洋底的錳結核,但直至20世紀40年代,深海錳結核的調查研究工作進展不大。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海洋地質學的發展,逐步查明瞭錳結核在深海底有著廣泛的分佈,通過海底照相和電視等手段又揭示瞭錳結核在深海底的賦存狀態。深海錳結核可以成為銅、鎳、鈷等金屬的新來源,從而引起瞭人們的極大重視。美國、法國、聯邦德國、蘇聯、日本和新西蘭等國都對深海錳結核開展瞭大量的勘查研究工作。70年代,進行瞭開采試驗。對開采深海錳結核可能造成海洋環境污染的問題也進行瞭研究,並評價瞭大規模開采的經濟價值。中國進行瞭多次錳結核調查,1983年對太平洋北部的調查規模較大。

  一般特征 深海錳結核的形態多樣,但以結核狀最常見,有的還呈殼狀或板狀存在。結核直徑一般為1~20厘米,表面呈土黑色、褐色或棕褐色,比重2~3左右。它的核心由老的結核碎塊、巖屑或生物碎屑組成,碎屑的成分並不影響結核殼層的物質組分,但結核的外形可以顯示出核心碎屑的形狀。殼層在核心的周圍呈環帶狀構造(見圖),

錳結核的環帶狀構造和內部碎屑 但每一殼層並不都是連續不斷,其厚度也往往不甚均一。除環帶狀構造外,結核內部還發育有放射狀裂隙和橫向裂隙,一般認為是結核形成過程中造成的。

  組成深海錳結核的礦物顆粒非常細小,幾乎不可能分離出單相礦物,加之結晶程度較差,不同組分的微晶常常共生在一起,鑒定起來就非常困難,因此對深海錳結核的礦物定名和礦物組分測定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說法也不統一。但構成錳結核的礦物以“10Å水錳礦”(鋇鎂錳礦)、“7Å水錳礦”(鈉水錳礦)、“δ-MnO2”和針鐵礦等較常見,在結核的層間和層內含有粘土礦物和氟石類礦物。

  根據化學分析,構成深海錳結核的主要元素為Mn、Fe、Si、Al、Ca、Mg、Na、K 和Ti,次要成分有Ni、Cu、Co等。尚有 U、Th、Nb等多種放射性和稀有元素。各大洋錳結核中一些金屬含量的平均值見表。Mn、Ni、Co、Cu、Mo、Pb等的平均含量比地殼中的平均值高46~274倍,Si、Al、Ca、Mg、Na、K等則趨於分散。Mn、Fe、Co、Cu和 Ni等的含量更超過它們各自在海水中濃度的100萬倍以上。

深海錳結核中一些金屬含量的平均值

  在對結核最外殼層分析時,發現接觸海水的光滑的一面含Fe、Co和Pb較高,而被沉積物埋沒的粗糙的一面則富含Mn、Cu、Ni、Mo,內部殼層的成分則比較均一。

  深海錳結核的化學成分隨地而異,因而並不是所有的深海錳結核都有開采價值。

  分佈 深海錳結核在各大洋底均有分佈。在北大西洋,由於徑流帶入的泥沙量大,再者大部分海底的水深都小於碳酸鹽補償深度,沉積速率高,不利於錳結核成長。南大西洋和印度洋就有較多的錳結核產出。富集度高、遠景好和最引人矚目的是太平洋的錳結核。在同一大洋的不同部位,錳結核的富集度也很不均一。

  深海錳結核可以和海洋中所有類型的沉積物共生,但以沉積速率低的紅粘土和矽質軟泥最多見,且都存在於松散沉積物內,主要富集於洋底表面的泥-水界面處。

  成因探討 自深海錳結核發現以來,已從結核的物質來源、搬運方式和生長機制等方面對錳結核的成因作瞭廣泛的探討,但至今仍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早在1877年,當J.默裡研究“挑戰者”號的調查成果時,就提出瞭深海錳結核的形成與火山活動所提供的錳和鐵有關。接著又有人提出與熱液以及與生物有關的說法。現在一般認為深海錳結核的金屬成分至少有下列幾種來源:①陸上巖石的風化可以分解出金屬離子,由河流等帶入海洋後,隨著pH或Eh的變化,鐵在錳之前發生沉淀,因此近岸區生成的結核中鐵比較富集。②有人認為海底玄武巖的海解作用每年可給海水提供5000萬噸鐵和80萬噸錳,也有人認為對這種供給源的估計不能太高。③海底熱液是深海錳結核諸元素的重要來源。

  形成深海錳結核的諸元素有各種搬運和沉淀方式:①在氧化環境的海水中,錳的氧化物和鐵的氫氧化物形成凝膠體吸附鎳、鈷、銅等緩慢沉淀。②通過生物活動使金屬元素富集,這些生物的遺體和糞便都可參與深海錳結核的形成。③間隙水中的錳、鐵等元素,當處於氧化-還原界面之下時呈離子狀態運移,當到達氧化-還原界面之上時就發生沉淀,成為錳結核諸元素重要來源之一。

  

參考書目

 王成厚編著:《大洋錳結核》,海洋出版社,北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