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通過研究和實驗,應用一定的技術方法,使某些局地天氣現象朝有利於人類的方向轉化,以達到預定目的的改造自然的科學技術措施。又稱人工控制天氣,是人工降水、人工防雹、人工消雲、人工消霧、人工削弱颱風、人工防霜凍和人工抑制雷電等的總稱。

  自然天氣過程的能量十分巨大。一次風暴凝結的水量約為1000萬噸的量級,其凝結潛熱為2.5×101>6焦耳,相當於燃燒480萬桶石油的熱量。臺風中的水汽每分鐘釋放的潛熱,相當於爆炸20個百萬噸級核彈所放出的能量。如果直接耗費如此巨大的能量來制造或消滅一個天氣過程,實際上是不大可能的,經濟上也是不合算的。所以必須尋找自然天氣過程中可利用的條件,用少量的耗費促使它們向預定方向轉化。人工影響天氣的途徑,主要是利用雲的微物理過程。例如在溫度低於0°C的雲中存在著大量未凍結的水滴,利用播撒成冰催化劑(見播雲催化劑)可使水滴轉化為冰晶並釋放潛熱,從而改變雲的微物理過程和熱力、動力結構。用這種方法進行人工影響天氣,耗費比較小,效益可能很大。

  方法 人工影響天氣最主要的方法是播雲,即用飛機、火箭或地面發生器等手段向雲中播撒碘化銀等催化劑,改變雲的微結構,使雲、霧、降水等天氣現象發生改變。按對象的性質不同,播雲所用的催化劑也不同,其催化過程可分為兩類:①冷雲催化。溫度為0~-30°C的雲中,往往存在過冷卻水滴,若在這種雲中播撒碘化銀或固體二氧化碳(又稱幹冰)等成冰催化劑,可以生成大量的人工冰晶。這類催化劑的成冰效率很高,1克催化劑就可生成數量級為1萬億個的冰晶,使1立方公裡雲體內產生濃度為1個/升的冰晶。在某些雲中,人工冰晶通過伯傑龍過程可形成降水(見雲和降水微物理學),從而達到人工降水的目的。在強對流雲中,人工冰晶能長大成冰雹胚胎,同自然冰雹爭奪水分,使各個冰雹都不能長成危害嚴重的大雹塊,這樣可達到防雹的目的。在過冷雲(霧)中,人工冰晶使雲(霧)滴蒸發而自身長大下落,又可達到消雲(霧)的目的。在冷雲催化過程中釋放的巨大潛熱會改變雲的熱力、動力過程,著力於這種動力效應的催化稱為動力催化。動力催化可使某些對流雲的雲體發展而增加降水。在臺風雲系某些部位的動力催化,可能改變臺風的環流結構而削弱其最大風力,從而減輕臺風造成的災害。②暖雲催化。在雲中播撒直徑略大於0.04毫米的水滴,使它們同雲滴碰並,長成雨滴而降落到地面。此法效率很低,每克水大約隻能形成幾百萬個雨滴胚胎。如果播撒大小適當的吸濕性鹽粒,也能促成雨滴的生成,且效率比播撒水滴高,每克食鹽大約能形成幾千萬個雨滴胚胎,再通過碰並過程形成雨滴,此法可促使暖雲增加降水。在暖霧或某些暖雲中播撒鹽粒使霧滴或雲滴蒸發,鹽粒吸濕長大下落,也可達到消霧或消雲的目的。

  播雲的手段有三種:①地面播撒,通過空氣運動,帶入雲中。此法雖然簡易,但催化劑從何處入雲,能有多少入雲,都很難掌握。②將催化劑裝入火箭彈頭或高射炮彈內,發射到雲中的預定部位。此法雖迅速和直接,但是載量有限。③用飛機將催化劑直接播入雲內。此法機動性強,載量也大,但有時受飛行安全的限制。

  除播雲方法外,用加熱空氣的方法消霧或防霜凍,也有一定效果。但此法耗費很大,隻能用於很小的范,如機場跑道的消霧和果園的防霜凍。此外,用向上噴射的高溫氣流以促使空中或雲中的局部空氣產生對流運動,增加局地的水汽凝結和降水;改變地面狀態或在空氣中播撒碳黑微粒以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改變局地空氣的熱力結構。這些方法還處於探索階段。

  和其他學科關系 人工影響天氣涉及多種學科和技術。它的理論基礎是大氣科學,特別是雲和降水物理學。它在試驗設計和效果檢驗中,廣泛應用數理統計的成果。在播雲催化劑的研究過程中,要用到結晶學和表面化學等學科的知識。催化劑在空中和雲中的擴散,涉及瞭大氣湍流和小尺度運動。在觀測技術方面,涉及氣象要素和雲中微粒的測量技術、氣象雷達(包括多普勒雷達、雙波長雷達)技術、微波探測技術(見微波大氣遙感)、氣象衛星測量以及示蹤劑測量、超微量化學分析等。在播雲技術方面,涉及火箭、炮彈和煙火劑等的設計和制作問題。在數值模擬的進展方面,則依賴於電子計算機的發展狀況。從另一方面說,人工影響天氣的開展,也促進瞭大氣科學及有關領域的發展。

  歷史和現狀 人工影響天氣是人類自古以來的理想,17世紀末,中國清代的《廣陽雜記》就載有:“夏五、六月間,常有暴風起,黃雲自山來,必有冰雹,土人見黃雲起,則鳴金鼓,以槍炮向之施放,即散去。”這是中國古代用土炮防雹的生動描述。1946年,美國科學傢I.朗繆爾等根據冰晶在降水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瞭人工產生冰晶影響冷雲降水的設想,他的助手V.J.謝弗和B.馮內古特,發現將幹冰碎粒和碘化銀煙粒引入充滿過冷水滴的雲室裡,能夠產生大量的冰晶。同年11月,謝弗進行瞭第一次對自然雲層的人工催化試驗。他用飛機將3磅幹冰碎塊投入雲頂溫度為-20°C的過冷層狀雲中,5分鐘後,雲下出現瞭降雪。此試驗結果引起廣泛的重視,推動瞭人工影響天氣試驗的迅速發展。到瞭60年代,美國科學傢J.辛普森進行瞭動力催化試驗,獲得一定程度的成效。蘇聯科學傢Γ.Κ.蘇拉克韋利澤等,用冷雲催化方法進行瞭大規模防雹試驗。全世界大約已有80個國傢或地區開展過這種試驗研究,其中規模較大的國傢有美國、蘇聯、中國、澳大利亞、法國等。中國從50年代開始,在大多數的省(自治區)開展瞭人工降水或防雹試驗,有些單位還進行過消霧、消雲和抑制雷電的試驗。

  在人工影響天氣的各項研究中,開展得最多的是人工降水。一些比較嚴格的試驗表明,在一定條件下,通過冷雲催化可以增加降水量10~20%。也有些試驗的效果不顯著,個別情況還反而減少瞭降水量。暖雲催化試驗進行得比較少,技術上也不太成熟。人工防雹的規模僅次於人工降水。60年代以來,蘇聯持續進行瞭多年的防雹試驗,他們宣稱用催化劑方法可使雹災的損失減少60~90%,但是由於缺乏嚴格的效果檢驗,未能得到一致的確認。中國、美國、瑞士等國所進行的大量防雹試驗,效果不一。70年代美國進行瞭“國傢冰雹研究計劃”,結果防雹效果不好。人工消雲開展較少,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消除局地的過冷層雲。在消除暖雲方面,也有一些試驗成功的例子。人工消霧開展得很早,40年代已經試驗用加熱法消除機場跑道上的霧,耗費雖大,但有相當成效。現在用幹冰或液化丙烷消除過冷霧的技術,已在一些機場投入業務使用。消暖霧以及人工削弱臺風、人工抑制雷電等,都尚處於探索試驗階段。

  人工影響天氣的試驗曾經在一些國傢廣泛開展。隨著試驗研究的深入,逐步認識到這項工作的復雜性:①人工影響天氣必須具備一定的自然條件,例如雲中必須存在過冷水滴,才能使冷雲催化奏效;②因為雲中的動力過程和微物理過程十分復雜,兩者又互相影響,所以采用同樣的播雲方法,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不同場合的播雲結果往往出入很大;③因為天氣現象的自然變率很大,播雲造成的改變較小,要把人為的改變從自然變化中區分開來(即效果檢驗)是十分困難的。所以人們對於人工影響天氣的實際效果,常常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和估價。人們正在著重進行有科學設計的專業試驗,通過大量試驗的統計分析、綜合觀測的物理分析、數值模擬的理論分析三個方面來檢驗效果,明確適宜的播雲條件,改進播雲技術,逐步認識自然規律,以提高人工影響天氣的實際效果。

  

參考書目

 W.N.Hess,ed.,Weather andClimate Modification,John Wiley and Sons,New York,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