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洋生物群落中,從植物、細菌或有機物開始,經植食性動物至各級肉食性動物,依次形成攝食者與被食者的營養關係稱為食物鏈,亦稱為“營養鏈”。食物網是食物鏈的擴大與複雜化,它表示在各種生物的營養層次多變情況下,形成的錯綜複雜的網路狀營養關係。物質和能量經過海洋食物鏈和食物網的各個環節所進行的轉換與流動,是海洋生態系中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的一個基本過程。

  營養層次 海洋浮遊植物和底棲植植物是最主要的初級生產者。它們為植食性動物,如鉤蝦(Gammarus)、哲水蚤(Calanus)等浮遊甲殼動物,蛤仔(Ruditapes)、鮑(Haliotis)等軟體動物,鯔(Mugil cephalus)、遮目魚(Chanos)等魚類,提供食料。植食性動物為一級肉食性動物所食,如海蜇(Rhopilema)、箭蟲(Sagitta)、海星、對蝦(Penaeus)、許多魚類、須鯨(Balaenoptera)等。一級肉食性動物又為二級肉食性動物(大型魚類和大型無脊椎動物)所食。隨後,它們再被三級肉食性動物(兇猛魚類和哺乳動物)所食。依此構成食物鏈,食物鏈中的各個生物類群層次,叫做營養層次。

  類別 海洋中的初級生產者──海洋植物,很大部分不是直接被植食性動物所食用,而是死亡後被細菌分解為碎屑,然後再為某些動物所利用。因此,如同在陸地上和淡水中的情況,在海洋生態系中也存在著相互平行、相互轉化的兩類基本食物鏈:一類是以浮遊植物和底棲植物為起點的植食食物鏈,另一類是以碎屑為起點的碎屑食物鏈。

  海洋中無生命的有機物質除以碎屑形式存在外,還有大量的溶解有機物,其數量比碎屑有機物還要多好幾倍。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可形成聚集物,成為碎屑有機物,而為某些動物所利用。所以,在海洋生態系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碎屑食物鏈的作用不一定低於植食食物鏈。

  此外,在海域中還存在一條腐食食物鏈。它以營腐生生活的細菌和以化學能合成的細菌為起點,在海洋生態系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特點 海洋食物鏈較長,經常達到4~5級。而陸生食物鏈通常僅有2~3級,很少達到4~5級。海洋食物鏈的許多環節是可逆的、多分枝的,加上碎屑食物鏈、植食食物鏈和腐食食物鏈相互交錯,網絡狀的營養關系比陸地的更多樣、更復雜。因此,在海洋中用食物網更能確切表達海洋生物之間的營養關系。

  物質和能量的傳遞 食物鏈隻表示有機物質和能量從一種生物傳遞到另一種生物中的轉移與流動方向,而不表示每一營養層次所需的有機物和能量的數量(即生物量和熱量)。這些量的大小須視不同攝食者對所攝食食物的實際利用效率,或者說依被食者向攝食者的轉換效率而定。從圖中可以看出磷蝦為鳀所食時轉換效率接近10%,為鰺所食時為7%左右,而為鮐所食時則為4%左右。這說明同一種餌料由於攝食者不同,轉換效率也不同。其次,鮐攝食磷蝦的效率為4%左右,若中間經過鳀的環節,按磷蝦→鳀→鮐這一條食物鏈流動的情形幾乎約低半個以上的數量級。

  可見食物鏈每升高一個層次,有機物質和能量就要有很大的損失。食物鏈的層次越多,總體效率就越低。因此,從初級生產者浮遊植物、底棲植物或碎屑算起,處於食物鏈層次越高的動物,其相對數量越少;相反,處於食物鏈層次越低的動物,其相對數量越多。這便構成瞭生物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

  食物網 在自然界中,一種生物往往攝食多種生物,而它本身也為多種生物所食。因而每種生物在一個海域中是處於不同食物鏈的不同環節,或者說處於不同的營養層次之中。這樣,整個海域中各種生物彼此之間的食物關系,就成瞭一個錯綜復雜的網絡結構。事實上,同一種魚也依其發育生長階段、季節和所在海域的不同,其餌料也各異,因而食物網的結構是可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