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洋影響下生成於海上或海岸區域的霧。

  海上航行,常因海霧而受阻,甚至造成海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其後,人們曾對海霧進行瞭專題調查,分析研究與其生消過程有關的天氣形勢,空氣層結及其物理化學性質,為探索海霧預報奠定瞭一定的基礎。

  種類 依成因不同,可把海霧分成平流霧、混合霧、輻射霧和地形霧4種。

  平流霧 因空氣平流作用在海面上生成的霧。它包括兩種:

  ① 平流冷卻霧。又稱暖平流霧,有時簡稱平流霧,為暖氣流受海面冷卻,其中的水汽凝結而成的霧。這種霧比較濃,霧區范圍大,持續時間長,能見度小,春季多見於北太平洋西部的千島群島和北大西洋西部的紐芬蘭附近海域。

  ② 平流蒸發霧。海水蒸發,使空氣中的水汽達到飽和狀態而成的霧,又稱冷平流霧或冰洋煙霧。冷空氣流到暖海面上,由於低層空氣下暖上冷,層結不穩定,故霧區雖大,霧層卻不厚,霧也不濃。從兩極區域流出的冷空氣到達其鄰近暖海面上或在巨大冰山附近的水域上時,均可生成平流蒸發霧。

  混合霧 ① 冷季混合霧。海上風暴產生的空中降水的水滴蒸發,使空氣中的水汽接近或達到飽和狀態。這種空氣與從高緯度來的冷空氣混合,就冷卻而成霧。這種霧多出現在冷季。

  ② 暖季混合霧。海上風暴產生的空中降水的水滴蒸發,使空氣中的水汽接近或達到飽和狀態,這種空氣與從低緯度來的暖空氣混合,即冷卻而成霧。這種霧多產生在暖季。

  輻射霧 ① 浮膜輻射霧。漂浮在港灣或岸濱的海面上的油污或懸浮物結成薄膜,晴天黎明前後,因輻射冷卻而在浮膜上產生瞭霧。

  ② 鹽層輻射霧。風浪激起的浪花飛沫經蒸發後留下鹽粒,借湍流作用在低空構成含鹽的氣層,夜間因輻射冷卻,就在鹽層上面生成瞭霧。

  ③ 冰面輻射霧。高緯度冷季時的海面覆冰或巨大冰山面上,因輻射冷卻而生成霧。

  地形霧 ① 島嶼霧。空氣爬越島嶼過程中冷卻而成的霧。

  ② 岸濱霧。產生於海岸附近,夜間隨陸風漂移蔓延於海上。白天借海風推動,可漂入海岸陸區。

  空氣層結的改變,可使海霧升高變為層雲,也可以使層雲降低變成海霧。中國東海岸和美國西海岸都有這種現象。

  世界海域的海霧 全球各海區的海霧,類型雖然很多,但其中范圍大、影響嚴重的,首推平流冷卻霧,而以中高緯度大西洋的紐芬蘭島為中心和以北太平洋千島群島為中心的兩個帶狀霧區最為顯著,以南印度洋愛德華王子群島為中心的帶狀霧區也很突出。其次便是大洋東岸低緯度信風帶上遊的霧,如太平洋東岸的加利福尼亞外海和秘魯外海,大西洋東岸的加拿利群島以南的海域和納米比亞外海,都是這類霧區。這些海域的海霧多在春夏盛行,尤以夏季為最。其特點是霧濃,持續時間長,嚴重的大霧可持續1~2個月。平流蒸發霧多見於冷季的副極地或冰山和流冰的外緣水域,霧層薄,形似炊煙。但當它在春秋季節與平流冷卻霧在中、高緯度海域交替出現時,也常構成大片濃霧區。至於散佈在世界各海域(或湖泊)的零星霧區,大多有地區性,難成體系,且不一定屬於同一霧型。

  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的海霧分佈及其特征 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的海霧分佈不均勻,出現的季節也不完全一樣。渤海的海霧隻出現在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沿海水域;黃海全海區基本上都有霧;東海的霧多出現於中國沿岸,日本西南海域和琉球群島幾乎不出現海霧;南海的霧隻局限於中國沿岸水域。山東半島東岸、朝鮮半島西岸和舟山群島為3個多霧中心。海霧的時間變化,南海始於1月中旬,終於4月中旬,霧期為3個月;臺灣海峽始於2月中旬,終於6月中旬,霧期為4個月;東海始於3月,終於7月中旬,霧期為4~5個月;黃海始於3月中旬,終於8月中旬,霧期為5個月。可見在空間分佈上,霧區隨緯度的增高而擴大;在時間變化上,霧期也隨緯度的增高而延長。至於在近海水域,則島嶼霧恒多於岸濱霧。

  通過對海霧的觀測和調查,瞭解它的屬性和分佈變化的規律,進一步應用天氣學和數理統計等方法,可以進行海霧的預報。此外已提出一些動力學模式,試作海霧的數值預報;通過模擬實驗,可研究海霧的生消過程和作用機制。

  

參考書目

 王彬華著:《海霧》,海洋出版社,北京,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