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入大陸,深度逐漸減小的海或洋的一部分水域。通常以灣口附近兩個對應海角的連線作為海灣最外部的分界線。英語中以gulf、bay、bight等詞來表示各種海灣。gulf通常指長度比寬度大的海灣,例如波的尼亞灣、芬蘭灣、加利福尼亞灣等。Bay通常指處於兩個寬闊海岬之間的水域,例如哈德孫灣、孟加拉灣。bight一般指海岸線略為彎曲的海灣,含義與bay差不多,例如大澳大利亞灣等。由於目前對海灣尚缺乏嚴格的科學定義,加上歷史上的原因,因此迄今某些海灣的名稱存在著名不不符實的情況。例如,北大西洋的墨西哥灣、印度洋的孟加拉灣,名曰灣,實則為海;南美洲的馬拉開波湖,實際上是委內瑞拉灣的一部分,但歷史上一直這樣稱呼,也就保留至今。

  海灣中海水性質,一般與其相鄰海洋的海水性質相似。不過,由於特定的地形條件,即它的深度和寬度向陸地逐漸變小,其水文狀況具有某些獨特的性質,主要表現在潮差較大。例如,北美洲的芬迪灣,是世界上潮差最大的地方。世界上大大小小海灣甚多,主要分佈在北美洲、歐洲和亞洲沿岸,比較大的海灣有240多個,較為重要的大約有50個。

  海灣地處陸地邊緣,是人類從事海洋活動的重要場地(水域)。過去,人們利用海灣進行捕魚和航海,今天,它已發展為現代海洋開發的基地。大的海灣,往往是各種海洋資源的復合區,可以進行各種海洋開發,從而形成海洋綜合經濟區。較小的海灣,則往往存在著某種資源優勢,人們利用其特點從事不同類型的海洋開發活動。例如,有些基巖海灣,水深浪小,適宜於船隻停泊,發展為以海港為主的開發區;油氣資源豐富的海灣,發展為以石油開采為主的開發區;依山傍水、沙灘廣闊、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的海灣,發展為以海濱旅遊為主的開發區;地勢平坦、潮間帶遼闊、適宜灘塗養殖的海灣,發展為以養殖為主的開發區;適宜於曬鹽的海灣,發展為海鹽生產基地等。隨著現代海洋開發的迅速興起和陸地上工業區向海岸帶遷移,沿岸海區污染日益嚴重,海灣因其自然條件優越而首當其沖。因此,在開發利用海灣的同時,保護海灣的環境,已經受到人們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