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地殼起源的假說之一。認為大陸地殼可以演變為大洋地殼,原先的陸地可以轉化成為洋盆。蘇聯學者В.В.別洛烏索夫是此觀點的代表。

  大洋化假說將地殼的形成與演變歸因於地球物質的多層性垂直分異作用,提出地殼的發展有著兩種不同的方向。一是原始地球通過泛地槽作用生成矽鋁質的花崗巖層即大陸地殼,稱為花崗巖化作用,它持續到古生代末中生代初,當時花崗巖層覆蓋整個地球;另一是陸殼崩解,生成玄武質大洋地殼,稱基性巖化作用,它始於古生代末或中中生代初。

  假說認為,大洋化作用過程是:在花網巖地殼(即陸殼)形成的過程中,釋放熱量的放射性元素向上遷移,殼下物質出現普遍的相對冷卻,由於冷卻的不均勻導致殼下物質的不均勻沉陷和強烈的破裂,地幔的基性、超基性巖漿沿斷裂大規模上湧,滲透到地殼中。大陸地殼被基性和超基性巖漿包圍,遭到崩解和熔蝕,被分割成巖塊。巖塊受熱,發生強烈變質,排出水分,導致密度增大。變重的巖塊逐步脫離地殼並沉入地幔中,其位置被升上來的地幔物質所占據,大洋地殼便隨之形成,原先的陸地遂轉化成洋盆。現代大陸不過是原始大陸遭到大洋化作用破壞後殘留下來的較大碎塊。

  大洋化假說強調大洋的形成與陸殼垂直沉陷有關,這與主張陸殼張裂、擴張生成大洋的板塊構造觀點恰好對立。不少學者認為大洋化作用證據不足,甚至認為陸殼不可能轉化為洋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