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指降雨強度很大的雨。單位時間的降雨量稱降雨強度。暴雨的定量標準各地並不一致,視具體情況而定。中國氣象部門規定:24小時雨量大於或等於50毫米者為暴雨;大於或等於100毫米者為大暴雨;大於或等於200 毫米者為特大暴雨。水利部門根據防洪需要按不同的地區或流域規定瞭各種暴雨標準。特大暴雨是一種災害性天氣,往往造成洪澇災害和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工程失事、堤防潰決和農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經濟損失,但適度的暴雨則是水資源的重要來源,可用來興利。

  成因 產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條件是充足的源原不斷的水汽、強盛而持久的氣流上升運動和大氣層結的不穩定。大中小各種尺度的天氣系統和下墊面特別是地形的有利組合可產生較大的暴雨。對不同歷時、不同籠罩面積的暴雨起主導作用的是不同尺度的天氣系統。小尺度系統積雨雲是產生暴雨的降水單體。它的水平尺度為幾公裡,生命史僅10~30分鐘,降水強度很大,形成暴雨中心,籠罩范圍極小。中尺度系統有若幹個積雨雲的對流活動,形成雨團,水平尺度10~300公裡,持續時間一般為幾小時,雨量可達每小時10毫米以上,產生暴雨區。天氣尺度系統可多次產生中尺度系統和雨團,水平尺度在1000公裡上下,持續時間約半天到3天,形成大范圍雨區。這種系統構成特大暴雨或持續性暴雨等一類災害性天氣。此外,組成大氣環流主要因子的行星尺度系統,影響大范圍降水區的穩定或移動,決定暴雨區水汽的輸送,對長歷時大面積的持續性暴雨有重要影響。

  中國大范圍暴雨的天氣系統主要有西風帶低值系統和低緯熱帶天氣系統兩類。前者包括鋒、氣旋、切變線、低渦和槽等,影響全國大部分地區。後者包括臺風(熱低壓)、東風波和熱帶輻合帶,主要影響華南和東南沿海各省,但個別深入內地的臺風也能產生特大暴雨。此外,在幹旱與半幹旱的局部地區熱力性雷陣雨也可造成短歷時小面積的特大暴雨。中國的持續性特大暴雨常在下列兩種天氣形勢下發生:①高空為緯向環流型,副熱帶高壓從北太平洋西伸,中緯度西風帶上多小波動,高緯度烏拉爾山和鄂霍次克海附近常有阻塞高壓。每當西風帶上有一個小低壓槽過境時,就下一場暴雨;而當連續有幾次小低壓槽過境時,便造成持續性暴雨,如長江流域的梅雨期暴雨和華南前汛期暴雨。②高空為經向環流型,副熱帶高壓偏北,日本海上有一副熱帶高壓單體,中緯度西風帶南北風的分量較大,長波槽在日本高壓和青藏高壓之間。西南地區的低渦常沿長波槽前的西南氣流北上,在日本海高壓西側的長波槽前產生持續暴雨,1963年8月上旬華北地區的特大暴雨就是在這種形勢下產生的。

  中國的暴雨分佈 在中國的東半部,冬季暴雨局限在華南沿海,從4月開始由南向北推進。4~6月間,華南地區暴雨頻頻發生,降水具有溫帶系統特征,點雨量很大,稱為前汛期暴雨。6~7月間,長江中下遊有一段連續陰雨時期稱為梅雨,鋒面持久穩定,常有持續性暴雨出現,歷時長、籠罩面積廣、暴雨量也大。7~8月是北方各省的主要暴雨季節,暴雨強度很大。8~10月雨帶又逐漸南撤。夏秋之後,東海和南海臺風暴雨十分活躍。7~8月間臺風往往在東海沿岸登陸,並向北或東北移動;6月前和9月後,一般在華南沿海向西移動,或在太平洋西部轉向東北。臺風暴雨的點雨量往往很大。中國24小時降水量極值接近或超過1000毫米的暴雨,不僅在沿海地區,而且在內陸地區也出現過。從遼東半島南部起,沿著燕山、陰山經河套、關中、四川到廣西、廣東,在這條界線以南以東地區都是容易出現大暴雨的地區。

  定量特性 分一次暴雨的時面深特性和暴雨量的多年統計特性。

  時面深特性 一定地點的暴雨量用降水深度表示,以毫米計。一次暴雨隨時間的變化用時段雨量柱狀圖或累積曲線圖表示(圖1),也常用不同歷時內的最大雨量來說明暴雨的集中程度。一次暴雨隨籠罩面積的變化用不同歷時的雨量等值線圖表示。通過計算不同歷時各等值線所包圍的面積及其相應的平均雨深,可以獲得一次暴雨的不同歷時、不同籠罩面積和不同雨量深度的定量關系,稱暴雨時面深關系。各次暴雨的時面深關系各不相同,對一個特定地區或流域,可對多次暴雨進行這種關系的綜合,以說明該流域的暴雨特性。

  中國一次暴雨的總歷時以北方局地雷陣雨歷時為最短,有時隻有1小時左右,華北暴雨多集中在1~2天內,個別可達7~8天。南方暴雨一般可持續2~3天,有時可持續5~6天,梅雨期可以連續發生多次暴雨,雨期可長達兩個月,天氣系統在有限的緯度帶內擺動,包括多次暴雨過程。全世界不同歷時的最大點雨量見圖2。

  暴雨面積以幹旱地區的局地雷陣雨為最小,有時不到100平方公裡。在華北,雨量最大的1977年8月內蒙古木多才當暴雨,10小時雨深超過200毫米的面積僅1860平方公裡。臺風暴雨分佈較廣。1975年8月河南林莊5天暴雨超過200毫米的面積達43765平方公裡。長江流域1935年7月上旬鄂西暴雨面積更大,旬雨量200毫米雨深的面積達124410平方公裡。

  多年統計特性 指年最大各歷時點(或面)雨量的均值、變差系數、各種頻率雨量以及實測或調查極值等。多年特征統計中的均值反映暴雨的多年平均情況。這種均值隨地域的變化十分明顯並與水汽、地形、天氣系統的路徑有關,一般用各特征值或參數等值線圖表示暴雨多年統計特性。中國年最大24小時點雨量均值的地區分佈為:西北極幹旱沙漠地區在10毫米以下,東部和南部可達50~100毫米,並有多處100~300毫米的高值帶。最高值出現在臺灣山區,達300毫米以上(圖3)。變差系數以西部沙漠區為最大,華南較小,比較著名的、實測和調查的最大24小時暴雨雨深是臺灣新寮的1672毫米、河南林莊的1060毫米、內蒙古木多才當的1400毫米(調查值)。國外24小時大暴雨往往出現在臺風等熱帶風暴地區,印度洋西部留尼汪島的錫拉奧為1870毫米,菲律賓的碧瑤為1216毫米,日本的日早為1114毫米,美國的斯羅爾為990毫米。

  

參考書目

 陶詩言等著:《中國之暴雨》,科學出版社,北京,1980。

Ven Te Chow,Handbook of Applied Hydrology,McGraw-Hill,New York,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