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個體60歲以上的時期。老年期的劃分,世界各國不盡相同。西歐和北美國傢多以65歲、亞太地區國傢則多以60歲為劃分界線。中國以60歲作為劃分老年期的開始。有資料預計,從1950年到2025年這75年間,世界人口總數將增加兩倍,其中60歲以上人口將為目前的5倍,80歲以上人口將為目前的7倍。也就是說,在1950年每12人中有一名老年人,到2025年每7人中有一名老年人。中國老年人在人口構成中所占比率也在迅速增長。由於人口老化的發展趨勢突出,老年人問題受到全世界界的普遍關註。老年人心理特點的研究可為解決老年人的心理社會問題提供科學依據。

  感覺和知覺 感覺和知覺方面的老年性變化對老年人生活的影響很大。視力聽力的明顯減退,可能使老年人與周圍環境隔離開來,從而引起抑鬱、淡漠、孤獨等復雜心理反應。

  視覺 由於視覺器官的老化,引起到達視網膜光亮減少,導致視覺感受性的降低。例如一個標準的白光源,到達60歲老年人視網膜上的光量隻有到達20歲青年的1/3。年齡每增長13歲,暗適應的速度降低0.3個對數單位,即目標高度必須增加兩倍才能為暗適應眼所看到。美國法定盲人約50萬,其中65歲以上者有23萬。根據中國廣東省對10萬多人的調查,發現法定盲人占0.40%,其中61歲以上者將近300人,占法定盲人的72.97%。老年人的深度視覺減退,深度閾限在40歲前保持相對穩定,40~50歲間明顯升高,隨後繼續有所升高。人的顏色辨別能力在20歲以後逐步減退,接近90歲時對顏色的正確辨認率還不到年輕人的一半。

  聽覺 老年人有聽覺缺陷的比有視覺缺陷的更多。據調查,美國65~74歲的老人中13%,75歲以上的老人中26%均有聽覺障礙。老年性耳聾多表現在對高頻聲音(4000赫以上)的聽力喪失。老年人對音高的辨別閾限升高,對高頻部分升高更多。對語言的理解在20~30歲期間相對穩定,50歲後逐漸下降,80歲比20歲時下降25%或更多。在談話快速或幹擾條件下障礙更為明顯;男性又比女性明顯。

  其他感知覺 味覺、嗅覺、觸覺等也都因年老而明顯遲鈍。保持身體姿態和平衡的前庭感覺也因年老而逐漸失去效能。因此老年人容易摔跤,而摔跤又往往是老年人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運動反應時間 整個行為反應的速度變慢是老化的一個明顯特征。老年人運動反應較慢,主要原因是觀察環境、作出決定、考慮如何掌握動作操縱等,花費時間較長。老年人和年輕人在反應時上的差別,復雜反應比簡單反應更加明顯。對較弱刺激、不恰當刺激、或者包括選擇性的復雜動作序列,老年人和年輕人反應時的差別都會加大。反應時常被看作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狀態的一種表現。有報道觀察到平均反應時和腦電圖的平均α時間(α為頻數的倒數)的相關很高。

  學習與記憶 學習新事物困難、記憶力差是老年人的特點。時間因素對老年人學習有明顯影響。學習材料呈現的速度較快,則老年人和年輕人學習成績的差距較大,但如果讓被試自己掌握呈現刺激的速度,則兩者的差距要小得多。老年人學習的錯誤多屬遺漏性質。如果學習材料內容與老人生活經驗有密切聯系。老年人學得幾乎和年輕人一樣好;但當材料內容對老年人是生疏的或缺乏聯系多時,就學得比年輕人差得多。

  對於在幾秒鐘內剛剛聽過或看過的、當時還保留在腦子裡的事物的識記,稱短時記憶。例如記5~6個數字(或字母)的電話號碼(或詞),老年人的這種記憶減退得很慢。不少研究表明,在包含短時記憶較多的記憶活動如順背數字或識記序列刺激中最後呈現的幾個刺激等,老年人的記憶成績均較好。在長時記憶(即先行儲存然後從記憶庫裡提取的記憶)方面,老年人和年輕人的差別比較明顯。老年人對圖片、故事或詞的回憶都明顯比年輕人差。長時記憶的好壞依賴於對刺激項目的組織和加工編碼,即能否使用暗號將刺激材料編成組塊。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較少主動利用組織策略,如果設法幫助老年人建立這種策略,他的記憶成績會明顯改善。老年人很難同時進行兩項工作,在分散註意的條件下記憶障礙表現更為明顯。

  老年人的再認活動和再現相比,雖略有減退,但還保持較高的水平。

  思維和問題解決 對問題解決的一些實驗研究表明,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對問題較少作出不尋常的回答。解決問題時思路轉換比較困難,傾向於根據較初級的“功用”將事物分類,撇開無關信息困難;需要較多的信息來作邏輯推演,即老年人思維的創造性、靈活性較差,抽象概括過程出現某種障礙。但也有研究表明,在弈棋活動中,老年棋手和年輕棋手一樣具有高超的棋藝,年齡和棋藝並無相關。這說明經驗在補償因年老而引起的思維靈活性下降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智力 關於智力是否隨年老而衰退的問題尚有爭論。早期的有關實驗是采用橫斷研究法,發現18~25歲以後,智力成績即有明顯的逐步衰退。另一些研究者采用縱向研究法,或縱向和其他方法相結合,發現人的智力在60歲以前是很穩定的,其後即使減退幅度也不大。他們強調老年智力也有可塑性,否認老年人智力有嚴重的衰退。

  很多用成人智力量表的研究觀察到,測驗中的語詞量表成績在老年時仍然保持得很好,直到70歲後才開始有較明顯的減退。而與心理運動速度、知覺整合等能力有關的作業量表成績在25歲後就逐步減退。語詞量表中的常識、理解兩項成績到75歲還可以保持相當高的水平,如果其成績明顯衰減,往往是老年性器質性神經精神疾病的表征。

  R.卡特爾和J.L.霍恩將智力功能分為兩個基本因素,即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前者指不依賴文化和知識背景的對新事物的學習能力,在成年初期達到最高峰後即隨年老而逐步衰退,如註意力、知識的整合能力、心智的敏捷度等;後者則指習得的能力,與文化知識、經驗積累有關,如知識的廣度、判斷力等,這種智力自成年以後不但不減退,反而有所增長,隻有在70~80歲以後才略有減退。

  智力發展的個別差異很大,與教育、職業,健康狀況和性格等很多因素有關。工作順利有成就,生活和傢庭環境滿意,會使智力功能的減退明顯推遲。在青少年時期具有較高智力水平的人,到老年期智力功能減退也較晚。

  性格和社會適應 性格變化與年老的關系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研究結果常有分歧。對某些性格特點,如自我中心、內傾、固執、謹慎、順從等,除發現內傾隨年老而越加明顯外,其他特點與年齡的關系不一致。美國B.訥格加爾當等對40~80歲的大量被試進行研究,看到老年人性格的結構和社會適應方面是持續不變的,但在對待環境上有從主動轉向被動、由朝向外部世界的明顯趨勢。其他研究也發現,老年人的性格是其過去性格的繼續,變化的隻是生活方式等次要方面,基本的性格類型並無改變。通過有關的縱向研究看到,老年病人的活動性、反應能力、控制能力和情緒等,在一段較長的時間(7年)內大體保持穩定,少數有改變者常與患病或出現重大不幸事件(如親人亡故等)有關。從而表明,年齡不是影響性格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智力、社會地位、教育和健康情況以及環境中的重要變動等對性格都有重要意義。

  性格和對社會環境的適應密切關聯。有些性格類型對環境有較好適應,如逍遙型和防禦型;也有些類型則容易對環境適應不良,如易怒型。

  中國學者在不少地區對影響長壽的因素進行瞭調查,調查結果表明,性格是影響長壽的一個因素。長壽者中性格屬開朗樂觀或從容溫和的最多,屬急躁易怒的略有一些,孤僻抑鬱的極少。

  

參考書目

 D. F. Hultsch and F. Deutsch,Adult Development and Aging,A Life-Span Perspective,McGraw-Hill,New York,1981.

 T.A.Salthouse,Adult Cognition: An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of Human Aging,Springerr,New York,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