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民間風俗、習慣等現象的一門社會科學。1846年創於英國。英國在產業革命之後,成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國傢。它的社會文化和風俗習慣與過去以農牧業為主的封建社會的形態,有著很大的差異。這種現象引起不少學者產生一種從科學上給予解釋的要求。最初提出“民俗學”一詞並倡議研究這門學問的是英國稽古學者W.J.湯姆斯。這個概念的早期含義是指民眾的知識或學問。它的內容包括傳統的風俗習慣、信仰、民間故事、歌謠、諺語等。由於民俗現象的普遍存在,以及由於近代許多民族、國傢要求民族自自我認識、爭取民族獨立和某些資本主義國傢統治殖民地的需要,促使這門學科得到廣泛深入的發展,遂成為社會科學中一門引人註目的學問。

  民俗學研究范圍 民俗學研究涉及的領域,隨著時間的發展也越來越廣泛,今天在有些國傢已經擴展到全部的社會生活和文化領域。從社會基礎(經濟活動)和相應的社會關系,到上層建築的各種制度和意識形態,大都附有一定的風俗行為和有關的心理活動,盡管它們之間有程度上和份量上的不同。如過去各種勞動的組織、操作的表現形式、技術特點和所附著的信仰,以及過去社會中的宗教廟會,村落和宗族的各種習慣、規例等,都是民俗現象。至於各地的年節風俗,如中國傳統的新年、元宵節、中元節、中秋節、冬至、除夕等歲時活動,人們一生中所奉行的誕辰、成年式、結婚、喪葬等儀禮,以及各種民間賽會、文學藝術活動,從來就被列在風俗、習尚之中。

  社會民俗現象的共同特點 社會民俗現象雖然千差萬別,種類繁多,但作為一種人類社會文化現象,大體具有以下共同特點:①它們是社會的、集體的現象,不是個人有意或無意的創作。即使有的原來是個人或少數人創立或發起的,但也必須經過集體長時間的仿效和反復履行,才能成為風俗。②與集體性密切相關。這種現象的存在,不是個性的,而是類型的或模式的。③它們在時間上是傳承的,在空間上是擴佈的。即使是少數新生的民俗,也要具有這種特點。這些特點與一般文化史上個人的、特定的、一時(或短時)的文化產物和現象顯著不同。

  社會民俗現象的作用 民俗現象是適應一定的社會生活,首先是物質的生活和相應的心理需要而產生、傳播、繼承的。同樣它也要為產生它的母體報效盡力,發揮相應的作用。各種民俗現象的性質、結構不一樣,其社會功能也不一樣。同一個民俗現象,由於所處的社會形態及歷史階段不同,其功能也會起一定的變化。但概括說來,民俗現象的功能,主要在於規范和促進人們的社會生活,使之鞏固、發展或得到調整。即使已經失去瞭原來意義的風俗,往往也要以某種變性的作用服務於一定社會的人們的生活。如放風箏,最早是一種具有巫術性質的活動,現已變化為基本上屬於文化娛樂性質的活動。完全沒有作用的習俗,是比較少的。

  民俗學與民族學的關系 民俗學與民族學的關系很密切,兩者都以民族文化為研究主體,在理論上互相輔助、互相促進。但它們在許多方面有差異,例如民族學者重視民族的起源、發展及其遷移、混合、分化等問題的研究,民俗學者一般不註意這些;民俗學的研究對象一般限於本國或本民族,民族學的研究對象大都是多民族的、跨國界的。

  中國歷史上的民俗學 中國歷代學者積累瞭不少民俗資料,提出瞭某些見解。大約成書於先秦至西漢的《山海經》,記載瞭豐富的神話、宗教、民族、民間醫藥等古民俗珍貴資料。東漢時期產生瞭專門討論風俗的著作,如應劭的《風俗通義》。魏晉南北朝時期產生瞭專門記述地方風俗的著作,如晉代周處的《風土記》,梁代宗懍的《荊楚歲時記》等。隋唐以來,全部或部分記錄風俗習慣及民間文藝的書籍更多。但是,具有現代意義的民俗學著作,卻產生在新文化運動之後。1920年北京大學成立“歌謠研究會”,1922年創辦《歌謠》周刊,首次揭示研究歌謠的目的是文藝的與民俗學的。1928年初,中山大學正式成立“民俗學會”,出版民俗學期刊和叢書,並舉辦民俗學傳習班,影響頗大。30年代初,杭州又成立瞭“中國民俗學會”,繼承並發展瞭北京大學和中山大學這方面的學術工作。從20年代到40年代末,產生瞭一些優秀的學者和著作,如顧頡剛的《孟薑女故事研究》,江紹原的《發須爪》,以及黃石、聞一多等關於神話、傳說的研究論文。在抗日戰爭期間,西北的民主政權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由於毛澤東提倡文藝創作的大眾化,並指出民間固有文化的優點和對它學習的重要,因而在西北並擴及到各抗日根據地形成瞭搜集和運用民間文學藝術的熱潮,給“五四”以來這方面的活動註入瞭新的活力,形成瞭新的科學起點。

  新中國的民俗學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北京成立瞭“民間文藝研究會”(1950),進行采集、研究和組織隊伍等工作,出版瞭《民間文藝集刊》、《民間文學》等刊物和許多歌謠集、故事集。50年代後期,配合各少數民族地區的民主改革,有關部門組織力量,對國內各少數民族的歷史、語言、社會、文化、風俗習慣等進行瞭比較廣泛的調查,積累瞭大量資料。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民俗學活動得到瞭新的、比較全面的發展。民間文藝的收集、研究工作進一步展開。中國民俗學會於1983年5月在北京成立,一些地方也相繼建立起民俗學團體。有些地區的博物館建立瞭民俗學部或開辦瞭民俗學資料展覽會。中國民俗學事業已進入瞭一個新的繁榮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