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方古代民族。亦稱“裏人”。東漢至隋唐屢見於史籍,常與僚並稱。主要分佈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廣東省西南部和北部,以及湖南省零陵、武夷地區。

  兩晉、南北朝至隋唐,嶺南俚、僚等族聚居的僻遠地區,盛行蓄奴、劫掠和買賣奴隸,有的因債務無法償還被沒為奴,甚至父子相質。各部落間因劫掠奴隸互相攻殺。社會組織以峒為單位,擁有銅鼓的首領稱都老,都老擊銅鼓集眾聚會或出戰。善鑄銅鼓、銅鏑、銅釵,銅鼓以高大為貴。主要從事農耕,畜養牛犢。。狩獵用竹矛、竹弓箭及毒箭。多巢居或洞居。父子別業分居。衣飾穿貫頭衣,椎髻。俗尚鼻飲,用手搏食。刻木契記事。崇信雞骨卜。

  6世紀俚人傑出的政治領袖冼夫人,順應嶺南地區各族人民在政治上要求全國統一的願望,擁護南朝梁、陳政權和隋朝的統一,為海南島俚人地區恢復郡縣設置和加強鞏固郡縣制起過積極作用,有利於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傢的鞏固和發展。她所實行的和輯各民族的進步主張和措施,增進瞭當地越人內部及漢族與俚、僚等族人民之間的團結友好。她和孫子馮盎先後保障瞭嶺南地區的安定局面達百年,為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瞭可貴的貢獻。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部分地區的俚人與漢族融合。現今海南島的黎族及廣西的壯族與俚人有較密切的淵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