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北古代民族名。又稱黨項羌。系古羌人(見羌)的一支。南北朝末期(6世紀後期)開始活動於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上遊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帶。當時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隋書·黨項傳》記載:黨項“每姓別為部落,大者五千餘騎,小者千餘騎”,“俗尚武力,無法令,各為生業,有戰陣則相屯聚,無傜賦,不相往來。牧養犛牛、羊、豬以供食,不知稼穡”。諸姓部落中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辭氏、房當氏、米擒氏、拓跋氏等部。或以為拓跋氏先世本出自鮮卑族拓跋部,後成為黨項諸部部中的一部,且於諸部中為最強。

  隋開皇四年(584)有千餘傢黨項羌人歸屬隋朝。次年,黨項首領拓跋寧叢等,各率部落到旭州(今甘肅臨潭縣境)請求內附,隋朝授拓跋寧叢為大將軍。開皇十六年(596)黨項首領進攻會州(今甘肅靖遠縣東北),兵敗紛紛降附,並遣子弟入朝謝罪,向隋朝貢。

  唐初武德中(618~626)黨項相率歸屬唐朝。太宗貞觀三年(629)唐朝南會州都督鄭元招諭黨項歸附,黨項首領之一細封步賴率所部歸唐,唐朝在其地設軌州(今四川松潘縣西),授細封步賴為刺史。其他黨項部落,亦紛紛響應,唐朝又設崌、奉、巖、遠四州,並以原來各部酋長分別擔任各州刺史。貞觀九年(635),唐下詔遣使開河曲地為16州,黨項內附者34萬口。當時曾與吐谷渾王慕容伏允結為姻親的黨項拓跋部酋長拓跋赤辭,也在與唐作戰兵敗、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歸附唐朝。唐就其地分設懿、嵯、麟、可等32州,任命歸附的部落首領作刺史,以拓跋赤辭為西戎州都督,賜姓李,受松州都督府節制。

  唐初崛興於西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日益向外擴張,北上並滅瞭吐谷渾,並侵襲威逼黨項羌。散居在今甘肅南部和青海境內的黨項部落被迫請求內遷,唐移靜邊州都督府至慶州(今甘肅慶陽縣),轄下的25個黨項州,也隨著一道遷徙。黨項原住地為吐蕃占領,留下來的黨項居民為葉蕃貴族所役屬,吐蕃稱這些人為“弭藥”。

  唐中葉“安史之亂”後,由於發生瞭吐蕃、黨項、吐谷渾等族聯合對唐的進攻,唐廷采納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建議,把散居在靈、鹽和慶州一帶的黨項羌部落遷到銀州(今陜西米脂縣)以北、夏州(今陜西橫山縣)以東地區。從此,遷居在慶州一帶的黨項羌部落叫做東山部落;遷居在夏州一帶的黨項羌部落叫做平夏部落。其時還有部分黨項羌人一度東進到石州(今山西離石縣)。

  內遷後的黨項羌由於其定居的陜北、河套一帶,秦漢以來已是漢族封建文明發展的地區,黨項羌人民和漢族以及其他民族人民在經濟、文化方面發生密切的交往,生產力發展很快。黨項羌從這時起,進入階級社會。

  唐朝末年,黨項平夏部首領拓跋思恭參與鎮壓黃巢農民起義軍的軍事行動。唐朝以夏州為定難軍,以拓跋思恭為節度使,封爵夏國公,再賜李姓。從此黨項族便據有銀、夏、綏、宥、靜五州(一說四州,無靜州)。歷經五代,黨項拓跋部利用藩鎮爭戰、朝代更替的機會,逐漸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到後周末年,已經形成一個以夏州為中心的地方割據勢力。

  宋朝初建,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彝殷即附宋,並助兵對北漢作戰。宋朝亦對夏州李氏政權實行羈縻統治。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傳至李繼捧,發生瞭黨項貴族內部爭奪權位的鬥爭。太平興國七年,李繼捧率族人投附宋朝,獻夏、綏、銀、宥、靜五州之地。宋封繼捧為彰德軍節度使,留居京城,黨項族內部由此引起瞭急劇的分裂。繼捧弟李繼遷采納部下張浦的建策,率領貴族逃入夏州東北300裡的地斤澤,抗宋自立。

  從宋太平興國七年開始,黨項在首領李繼遷的領導下經過瞭20餘年的開拓征戰,占據靈州之後,建立瞭鞏固的根據地。後來又經過瞭李德明(繼遷之子)與宋、遼30年的和平相處,休養生息,以及德明與吐蕃、回鶻的征戰,向西擴張,遂奠定瞭李元昊建立西夏王國的基礎。

  宋寶元元年(1038)德明子元昊正式稱帝,定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市),建立瞭以黨項羌為統治民族的王國,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其地“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裡”,大體上包括今寧夏、甘肅全部及陜西、內蒙古一部分地區。元昊建國,立官制,定兵制,制禮儀,造文字,建蕃學,基本上采用瞭唐宋的政治、軍事和文化制度。元昊建國標志著黨項社會已經封建化。西夏王國從景宗元昊,到末主李睍共傳十帝,歷時190年,於公元1227年為蒙古所滅。西夏滅亡後,黨項羌族歷經元、明兩代,仍然起過自己的歷史作用。以後逐漸和漢族以及其他民族融合、同化。